候補(上)

2019-10-18 19:15:38

-如月-
大家對這個題目應該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弟子後學見到到這個題目的時候也想了一下,後來有請示 祖師大人,其實本來的題目是「征糧」,這樣就清楚多了!其實,候補不是等待遞補,一般人想到候補就是等待遞補,這裡的「候補」是分開的,「候」—是等的時候,「補」—是要做些什麼、準備怎樣的征糧,為了南雁北飛我們要如何做候補的事情。

在道德經輜重章,老子提到軍旅要出兵的時候,軍旅車是最要重的,因為它要準備一些輜糧,出征的時候要用到。那麼,準備南雁北飛的正法九蓮人,應該要做怎樣的候補事,要準備怎樣的征糧,經過 祖師大人的開示,弟子後學閃過一個念頭:「候補」,原來是「等的時候要準備些什麼」!

在學生時代,弟子後學看過一本書-「等待果陀」,其實它是一個舞台劇,對那個舞台劇印象很深刻,因為弟子後學也常常跟劇中主角一樣,在那邊一直等。也許大家看過「等待果陀」,作者貝克特因為這一部舞台劇得了法國文學獎。他的故事很簡單,描述了兩個流浪漢在鄉村的小路上,等待一個叫果陀的人,可是果陀沒有來,果陀只派了一個男孩子捎來口信,他說果陀今天不會來,明天一定來,所以這兩個流浪漢就在那邊等著,永無止盡的等著,等著今天不會來明天一定來的果陀,結過果陀還是沒有來。整本書就是兩個人不斷的對話,瘦的流浪漢說我們走吧,胖的流浪漢說我們不能走;瘦的流浪漢說為什麼我們不能走,胖的流浪漢又告訴他,因為我們在等果陀,兩個人不斷在那裡對話,因此就一直在那邊等著,但什麼事情也都沒有做,就這樣日出又日落,果陀還是沒有來。整個舞台劇就是很單調,看起來也很荒謬,也覺得這兩個流浪很荒謬,可是這本書為什麼會得文學獎,因為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意義,等待果陀,果陀是一個神秘的人物,說要來可是都一直沒有來,果陀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目標,可是等著等著到最後果陀沒有來,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一事無成。

可是為什麼會覺得他們愚蠢,他們要等這神秘的果陀,讓弟子後學想到南雁北飛,也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目標,就好像神秘的果陀,可是果陀跟那兩個流浪漢說,他會來跟他們相會,可是沒有說在什麼時間、地點他會來,那麼這兩個流浪漢就這樣漫無目的的等著,就好像我們等著南雁北飛,是要從甚麼時候開始?南雁北飛,從什麼地方進入?這是一個存在的目標,可是呢?在等著道盤中心的指示,什麼時候出發?在什麼地點?在什麼時間?這樣是不是跟流浪漢一樣,其實那就錯了;差別在哪裡?南雁北飛,我們必須要有一個具體目標,和那兩個流浪漢不一樣的是~辦道者有一個具體的目標。

今天的候補不是一個形容詞而已,它是一個動詞,所以它是有具體的目標,既有存在的目標、也有具體的目標,所以我們應該準備什麼樣的一個「征糧」?在生活當中我們仔細想想、仔細看看這一路上,其實很多人還是跟那兩個流浪漢一樣,在等待果陀,以為聽見生命中的承諾。譬如說:等孩子大了才有時間出來參與、等學業完成了才有時間參班、等經濟改善了、等身體狀況好轉了、等前輩交代、等後學發心、等仙佛慈悲,內心裡面都還帶著一份「等待果陀」的心。其實,弟子後學想想,這一路上也曾經跟那兩個流浪漢一樣,在那邊等待過果陀,等著今天不來明天一定會來,可是卻忽略了,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只有一個存在的目標,可是具體的目標應該怎麼樣去做?

所以,在這裡的「候補事」,講到候補、講到征糧,我們再看看 老祖師大人,也曾經做過候補事。 老大人在四十歲的時候領天命;五十歲的時候三盤才應運,那麼在這十年當中,祂如何做候補事?九蓮聖經待時品裡面經文很清楚:一、在二盤裡求經驗;二、待天時甲子的來臨,這就是當時時未至的時候,老祖師大人在做的候補事,所以這十年的候補,在二盤吸收學習累積傳辦道的經驗,才有現在我們的聖職箴範。

再看看聖人的腳步, 祖師大人祂怎麼做候補的事:未濟還未到的時候,在運作整個道盤以吻合九蓮運數,在九十三年進行院際整合,那是為了未濟做候補事,九十三年各院院際整合成九個長老院,吻合九蓮運數;接著九十四年做第一次院務健檢,這一年圓性佛尊同時來為各長老院把脈開天方,這都是在做候補事;為了整個正法道盤的民主方式運作,也在那同時,禮節部在各佛堂做健檢,佛堂的健檢,從民主佛堂的基本擺設開始,就好像一個政府在成立的時候清戶口、然後再建道路、通暢脈絡,這一步一步來,都是住世祖師做到的一個候補事,時機未到時候,已經一步步在吻時運作。九十五年,祖師大人又做些什麼事?建立院務健檢的機制。從此以後各長老院年終歲末的時候,都會呈報每年度的道務健檢,以及來年的一個展望,在這裡,道盤就建立一個民主機制起來。九十六年,祖師大人接著又做些什麼?祖師大人開始道務觀遊,周遊列國在基層裡面,在各道層裡層層去做啟動,同時在各長老院成立薪希望發展小組,做培薪的候補事,以因應未來南雁北飛的需要,而在成立薪希望發展小組之前,早在九十二年,道盤中心就己經成立鼎薪志輔隊,道盤為各院啟動培薪脈動,經過了四年的孕育含養,薪希望發展小組成立了,各長老院九十七年全面啟動薪希望發展小組,整體運作機制都在做培薪以應傳承,這個就是聖人的腳步。

所以,住世祖師走在前面,在運作這些事情,我們要會去看聖人的腳步,學聖人的步數,看懂了以後,各長老院也是遵循著聖人的腳步。聖人如何做,我們就如何隨師轉輪,所以在天時未至的時候,是在做這一些候補的事情,有一句俗話說:「時至花就開,水到船就浮」,那是指一切已經準備就緒的時候,而現在南雁北飛能正式、直接、公開進入中土的機緣,還未成熟的這個時候,該怎麼辦?
弟子後學在鄉下長大,小時候在冬天的時候,都看見水溝裡面有田螺,田螺在冬天將缺水的時候,它會大大的吸一口水,吸一口水以實其腹,然後艱忍著過冬,一直到春天雨水來的時候,雨水一到,田螺才出來,所以有句俗諺說:「田螺含水過冬」,田螺要含水過冬,在遇到枯水期的時候,它知道要先吸一口水,很有智慧喔!所以老一輩的就會教晚一輩說:你看那田螺都知道要含水過冬,而人遇到逆境、遇到困境,時未至的時候,要如何守住志氣?就是實其腹做好準備,保持一個最好的狀態,好為時至的時候,能有最好的出發!田螺都知道要這麼做,那麼傳辦道者,要如何為南雁北飛來做候補的事情?

聖人的腳步在前,洞見趨勢,能夠未雨綢繆,那麼身為九蓮聖道的修子,尤其聖職這一層,該如何來為「候補」做一些準備?講到「征糧」為候補事,弟子後學想到了三國時代。三國時代有很多的典故,也許各位都比弟子後學還熟悉,有一個典故叫做「土山約三事」,那個時候,就是關聖帝君在做候補的事,時未至,兄弟又失散,為了保住匡扶漢室的那一份生機,所以他降漢不降曹,他雖然投靠曹操,但是跟曹操立下一個約定,若有一天兄弟重逢,他還是會跟他的大哥劉備會合,為了三國鼎立的事情去做努力,所以關雲長將話先說在前頭。但是,為了要保住這一份的生機,在那個時未至的時候,遂有「土山約三事」。

那麼,今,天時已入八白土,今天在華山,我們開門見山也要來說三件事情,

一、九蓮人應徹知九蓮事
二、禮儀規戒勿便宜行事
三、倒騎青牛出關動能事

今天要講的就是這三件事,這三件事情,就是為候補準備的三件重要的征糧。
第一,九蓮人應徹知九蓮事。
正法九蓮修子對九蓮聖道從哪裡來?何謂民主辦道?何謂三真?何謂三曹普渡?何謂虛位?何謂雲城避劫?何謂觀音淨土?何謂文化道統?何謂金線道統?什麼是祖師道統?什麼是直接?什麼是遙接?何謂正法?什麼是金線道脈?什麼是一指禪機?什麼是七步天梯?什麼是十字真經?何謂超生了死?...這一些都是跟正法、跟天命有最直接的,都是最基本的、必須要徹底了解的基本理念,所以九蓮人應徹知九蓮事,這些事情有很多的理念,道學觀念要正確,在在都關乎到修辦道的正確中心思想。

以天命為導航,第一件事情。弟子後學發現隱微中,民主辦道十年新生一代,幾乎只知現在不知過去,只知果不知因,這是弟子後學在做培薪工作的時候,一個很深的體會。民主辦道十年,這十年內進入道場的年輕人,對整個九蓮聖道正法的沿革、道盤裡的變化,幾乎是一知半解,有的一概不知,有的懵懵懂懂,像這樣存在的一個危機,就是會產生斷層,出去成全的時候,只要人家問了一句有關道統的、有關天命的、整個道脈的變化與演革,就被問倒了,說到南雁北飛也就沒輒了。所以在做道務培薪的時候,最重要,要先培根,讓薪生代知道根,知道整個道脈變化的前因後果,「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以,培薪,就是要讓他知道整個道脈、整個道盤,尤其以天命、以祖師為實底,這是一定且必要的觀念要築基進去,否則的話也是斷層,培薪是怕斷層,可是卻在卻乏一貫理念這裡變成斷層。

有一天,弟子後學聽一位同修在講三寶,他說求道就可以超生了死!求道就可以超生了死對嗎?各位:以文官一筆安天下,明師ㄧ指要救眾生,在座各位都是頭戴天命、身肩師命的聖職天命者,這句話是否絕對?經過一指,求道後可以超生了死,這種理念要清楚。其實,在點道的時候,有講到一句,「一指中央慧,萬八得超然」對不對?這是在辦道時勉強形容、勉強說的,如果求了道之後,有照佛規禮節來修持,只是得到萬八的逍遙;如果要超生了死,要超過萬八的逍遙,一定要有經過住世祖師的親自心法印證,實證、流露了固有的樸素,這樣才有辦法超生死。

所以身為聖職,如果突然被問到,何謂一指禪機、何謂超生了死,該如之何?很多的觀念,聖職人員理念要很清楚,理念不能偏差,不可以只知一半,所以,九蓮人應徹知九蓮事,就是在這裡要知道得透徹。九蓮聖道是「民主辦道」,很少聽到有人在強調民主辦道,可是九蓮聖道、九蓮修子一定要體會什麼叫「民主辦道」,才有辦法把民主辦道的時代意義以及其必要性彰顯出;民主方式的修道、民主方式的辦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聖職人員要知道,否則,怎麼為後學傳道、授業、解惑。

什麼是民主方式的修道?什麼又是民主方式的辦道?有形、無形都是用民主方式在做運轉,無形的民主叫做天律,有形的民主叫做制度,再看看無形界,在無形界老母娘是虛位,這一點咱們都知道。

正確的中心思想其根源,根繫在天命祖師,這是九蓮人應徹知的九蓮事。為什麼今天的法會咱們的總召集人,一再強調要有正確的中心思想,這個思想裡面是以天命為導航、以住世祖師為中心來運轉的,一旦偏離的話,即使你是恆星,也會引力塌縮陷入無明,所以這樣的一個軌道,以天命為導航很重要。

第二,再講到禮儀規誡的事情。
三盤住世祖師寫經、住世祖師定盤、住世祖師定禮、證果定果,這是一個很殊勝的時代,要有這樣的一個因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各位來到華山的時候,進入了真宰殿登堂入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是不是關聖看春秋?九蓮人要知道的九蓮事,九蓮事裡面有哪些?除了正確的理念以外,在正確的中心思想裡,可知道為什麼「關聖看春秋」?這個跟中心思想又有關係喔!

春秋,本來就是個節氣,一年裡面在春分和秋分的時候,太陽走到這個時節,在經緯度上面剛好走到黃道的中間,所以春分秋分的時候,白天晚上一樣長,氣候不熱很宜人,所以歷史學家就把春分秋分當作一個平衡的天秤。歷史學家會把一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與人心,放在一個像春秋一樣公正、平衡的天秤上去做評論,所以有一句話說「春秋責備賢者」,用什麼責備?用「中正」。

春秋責備賢者,什麼是賢者?孔老夫子著作「春秋」有一個主旨,就是因為當時人心衰敗、社會腐敗,為了對當時的時代盡一份責任,所以他寫春秋,當時春秋寫成的時候,所有的亂臣賊子都很害怕這本春秋。所謂賢者,就是指在春秋的那個時代當權的、有位的領導者、甚至道德學問足以影響世人的這一些人,都稱為「賢者」。那麼對九蓮聖道來說,哪一些是賢者?其實,所有的領導階層,都是負起春秋的賢者,關聖看春秋就是那麼巧妙,春秋代表中正,真宰殿一進來的時候,是用中正進來,要進入九蓮聖道、進入雲城,首先審核掂掇的就是中心思想。為什麼亂臣賊子會害怕孔老夫子這本春秋?因為孔老夫子他不忍心責備一般人,他認為這樣的時代,應該是當時有權、有位、有能力、有影響力的領導者,所該負起的匡正人心的責任,所以身為聖職人員,身負時代使命,南雁北飛首要的基礎—「中心思想」—不正確、攻乎異端、根沒有繫在天命祖師身上,那麼一進來,關聖看春秋,隨時隨地無形的法律主「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都在打分數、都在交辦,它不只是一個相而已,為什麼有護法殿?無形的文武法律主祂們是做什麼事的?祂們是管天律的、管道紀的,所以無形界文武法律主,依據天律所要判的是什麼?是判心,心有沒有中正。

所以說中心思想一定要中正,這個心的起心動念如果心態上有偏差,一律都交由無形的天律交辦,這就是春秋、就是「九蓮春秋」,叫做民主辦道。因為無形也是用民主,民主就是天律就是制度,所以無形界跟現象界看的不一樣,現象界看的是行為,還要經過一個紀律整肅委員會審核、看是停職或是免職之類的,有時,雖然人間的 祖師 大慈大悲寬宥不追其罪咎、也未交付巡察院、護法院的察證提報、前輩也不追究,但是無形的天律卻不因此留情,無形界照樣審判,所以起心動念很重要,中心思想很重要,如果沒有俱備這一些觀念的話,很容易被無形的天律交辦了,都還不知道,這是無形的天律森嚴。

至於有形的天律,也就是禮儀規誡,禮儀規誡是有形的制度,所以不可以便宜行事,即是要按照規矩、手續必清,這一層影響到的是聖職人員的素質。 祖師大人為什麼要開道師以上的「五行動能精進班」?因為南雁北飛最弱的一環,就是聖職人員,尤其聖職人員是正法的中流砥柱,如果沒有嚴謹的理念、正確的中心思想,甚至對禮節、規誡、佛規等等閒視之,則是輕忽天命,輕忽天命就等於輕忽掉修子的靈根慧命,包括自己的靈根慧命,所以不可便宜行事。因此,「春秋責備賢者」,希望這句話咱聖職都能謹記在心。中心思想,要中正;春秋,以中正思想來責備賢者,所有的聖職人員,都是正法的賢者,負有大時代的使命,如果這些賢者的中心思想偏差了,觀念錯誤了,可能會遺害蒼生,所以,一念動三千,不可以不謹慎,尤其聖職是在做傳道、授業、解惑的事。

再講到禮儀規誡,還有另外一個角度,我們有哪些禮儀規誡?說來,也就是我們的家規。

九蓮家規有哪些?在九個長老院整合以後,那一年的母訓就有十五條佛規,那一年記得是雞年起家的一年,九個長老院重新整合起家樹立家規,從佛規禮節這些都是我們的家規,還有九蓮聖經、聖職箴範、白陽大禮、禮節簿、還有 大慈父的法語錄、 大慈母的家書、仙佛的聖訓、這些點點滴滴都是我們家規的由來,那麼這些家規如果有遵守,自然而然就像人家在看,一個孩子有好家教就是父母教的好,九蓮的家教,在各位身上、在咱們的身上,可以看得到。

這個禮節規誡,有個很不可思議的地方,記不記得在爐會的時候,當時的 師尊大人曾經要帶咱們到無極理天去,這個就是聖人的絕學。禮儀節度,蘊含有聖人的絕學在裡面,什麼絕學?聖人祂要帶弟子去無極的境界,祂只教弟子一樣就可到達,祂說:「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做到「實與盡」,就可以達到無極的境界」。理天就是這樣,做任何事情、隨時隨地,心都要實要盡。

記得,那是在民國八十七年,那年的春節,弟子後學比朝聖團更早幾天回普光山,當時 師尊大人正在寫春聯,寫著寫著竟然流下淚來, 師尊大人寫春聯寫到哭,當時弟子們都不知道怎麼回事, 師尊大人才憂傷的說道:為什麼祂會那麼感傷到流淚,因為當時的妙一師母她沒有辦法以身作則,師母如此,又要如何來教弟子?因為想到這裡, 師尊大人就感傷的流下淚來,祂繼續開示弟子:「傳辦道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這是 老祖師大人對道場的憂心。

老祖師大人一直以這樣的身教,在教我們以身作則,這個就是實,實實在在以自己為典範,這是不言之教也,這種是以身作則的不言之教。前師母她做事沒有辦法以身作則,當時 師尊大人開始煩惱正法要如何傳?祂自我要求, 祖師大人這一層,祂本身以身作則,但是當時的師母這一層,她卻沒有辦法以身作則,以後的長老道長、道長、道師、以至基層弟子要如何教下去?想到這裡,師尊大人祂能不心酸嗎?所以,一旦不實,對 祖師大人交辦的事情,如果沒有責任負起,沒有切實、沒有坦蕩,以致輕忽天命的話,它不只是天律在交辦而已,還有身為前輩沒有辦法領導後學的問題,所以實很重要。

今天,南雁北飛的本事,要準備的資糧,在我們個人的身上,這些征糧,就是要現出聖職人員的素養、現出民主辦道的殊勝。大道的精神何以見?天命的殊勝,從哪裡看出來? 祖師的尊貴,從哪裡體會出來?尊師重道,何以得見?如何看?就是從一個「禮」字,從這個「禮」顯出來,所以在這裡就可以體會到:為什麼三盤要定禮,過去二盤的時候,為什麼是用暫訂佛規,因為二盤時,處在中國戰亂、人民居無定所、顛沛流離時候傳道,所以那個時候,定禮的機緣還沒有成熟。

三盤定禮,是要傳萬八的,現在 祖師在人間定了禮節, 祖師大人親自教弟子,然後弟子當中又有前後輩,這麼才經過十幾年來,前輩又教後輩、後輩又教後輩,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那麼在九個長老院可能又有九種不同的作法,因為未來道務發展開來,可能就漸行漸遠了,要交流一次可能也不是那麼容易。禮節,一開始不嚴謹,在這種情況下,歷史經常重演,辦道的困難,就在於歷史會重演, 大慈父、 大慈母傳給了咱們百分之百的禮,教給咱們是十足的禮,傳給的是天禮、地禮、人禮,大綱都一一具備了,那麼咱們對白陽大禮了解了幾分?能應用的有幾分?薪傳了幾分?又教出去幾分?這些都是要傳八的, 師還在、 大慈父母都還在,咱們就把它做得這麼不誠了(不像樣),是誰的責任?所以在道師班裡,要求道師需要照規矩來,由禮節開始做起,如果要為南雁北飛做準備,則咱踏出去都要是紮實的道種,一定要能獨當一面,那麼禮節要怎麼教?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要求?就好像面對真理,態度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閃失,面對天命,觀念也不可以有一絲一毫的閃失;面對禮節,也是一樣的。

為什麼對天命、對禮節的觀念,跟對真理一樣不可以閃失?因為禮者,理也。天理流行從何看?從禮節看得出來!禮,可以使一個團體、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特殊的動能與次序,所以說禮節觀念一定要正確。過去,有道明君「以禮來治國」,那麼大道呢?「用禮來立綱」,所以古今聖人為什麼要定禮,有它很深層的意義,因為可以治國、可以立綱,所以定禮必要。
弟子後學在想,九蓮聖道白陽三盤辦道之禮節部要做什麼?才能把禮節部、把典章制度、禮儀規誡等文禮制度完整化,再交到第四代的時候,並將此白陽大禮流傳萬八。在鼎禮爐會的時候,孫祖臨壇揮訓提到,三盤典章制度須流佈、禮節流佈必須演定、禮儀節度這些細行要實踐、過去的十八禮有出入、但是在三盤的定禮是個莊嚴規、祖師定禮是三天一貫的、一佛出世千佛扶持,所以說有形道盤定禮如此,無形界就這樣。

記不記得白陽大禮、天禮、地禮、人禮的大綱?可知道,白陽大禮是正法的殊勝,在九十六年六月十五日圓性佛尊佛誕時,整個白陽大禮大綱總齊備,當時就在 住世祖師於法界頒佈完白陽大禮,整個白陽天禮、地禮、人禮的大綱都齊備的時候,觀音佛母臨壇現身告訴大家, 住世祖師頒佈大禮,是人天一大事啊!天禮、地禮、人禮,都有綱可循,正法弟子要奉持白陽大禮,抱持十字真經,就可以成就不退轉的道格。白陽大禮涵蓋有哪些,它重不重要?白陽大禮裡面,有聖人固有的樸素與絕學在裡面,十字真經就是聖人的絕學在裡面,佛規禮節不可以便宜行事,有形無形一切均要照規矩來。

過去春秋戰國時代,君以禮御國,春秋雖是亂世,但是還有一些賢才的人,像齊景公的臣子—忠臣晏子,齊王需要射箭的勇士,要選拔射箭的勇士,晏子就去準備設壇,等一切的禮儀都準備就緒後,齊景公卻不耐煩了,他說我要選拔人才,何必用那套禮節,直接把勇力過人的天下勇士,選出來跟我共商國事就可以了,幹嘛還要這套繁文縟節,實在是厭煩了。一國之君也認為:不就是比箭而已,為什麼還要這層層的禮節?晏子告訴他說:一個君子如果不懂禮儀,就跟一般百姓沒什麼兩樣;百姓如果不懂禮儀,就跟畜獸沒什麼兩樣;而且又提醒他:一個勇士、一個臣子,如果他的勇力過人,就可以刺殺他的君王;一個弟子,如果沒有禮儀,卻勇力過人,就可以犯上殺他的長上、前輩、尊長;今天你的百姓、這些勇士、臣子,為什麼不這樣做?就是因為他們懂禮儀、有規誡,有這些禮儀規誡來約束,他們不敢這樣做。這時,齊王才恍然大悟。

所以,為什麼周公治禮作樂,把禮樂當作國家大事來做,因為,禮會慢慢匡正人心,起碼在亂世也能有個約束,所以說,為何聖人要強調禮,那麼今天傳辦道有可能會這樣想:事天何必要這套禮節?來到佛堂,禮節那麼多,拜了又拜,一下子調整腳、一下子調整手、這時又身體怎麼樣、然後上下口令還要銜接、下禮又要怎樣…,為什麼要這麼麻煩?協助 祖師大人辦理普渡三曹,最重要的就是點道,為何要這套禮節?開個法會,為何要獻供請壇?一層又一層,好像千篇一律,是不是在浪費時間?辦天事,為何要這套禮節?想想看:聖人定禮,一定有祂的苦心,天律在裡面,那是一種低心下氣的訓練,不要以為去到老母娘那裡就無須這個,有無如一,照樣!

記不記得,山湖護法大天尊臨壇來,就算是 九蓮聖祖的父母,在無形界一份護法的工作,也要從學習道理禮儀做起,今天要擔任人天的工作,要懂道理和禮節,要培訓到有那個南雁北飛的條件,南雁北飛本身就是個動能,所以禮儀規誡不可等閒視之。

再來,說到以禮立綱,鼎禮爐會後,後學進入普光山-禮儀團,一直到現在十幾年,在禮節部十幾年累積下來,再回頭看每一年普光山的禮節記錄,在民主辦道那一年,弟子後學才發現孔老夫子講一句話真的很有道理,祂說「臣會弒君,子會弒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其來有自,臣子會殺君、子會殺父親,不是一朝一夕突然發生的事,這是慢慢去醞釀出來的。在禮節的醞釀裡,你會發現有天命的流行,在禮節的定位,你會發現有天命的殊勝,你可以發現到九蓮聖道正法的道紀在哪裡,道與綱紀就是從那很細微的禮節中,一步一步、一年一年的變化出來。

颱風的威力很強大,那麼威力強大的颱風從哪裡出來的?一開始也是海面上那個浮萍的尾端稍微動一下而已,大海裡面浮萍稍動一下就冒出一股氣來,那股氣慢慢變大,到最後就變成颱風,所以,所有大問題都來自小地方,這個就是「漸」,漸漸的,中心思想偏差掉了都不知道,「春秋」就是這樣來的。所以在此,從在禮節部的這些經驗,才去發現一路來,雖然每一年的禮節都有細微的不一樣,可是到了八十七年,禮節有一個大轉環,竟然前師母要向咱們 師尊大人拜年、道喜還有拜節,但是 師尊大人則不需要向她道喜、謝恩、或者拜節這一類的,在當時記錄禮節的時候,內心產生一個很大的疑問,所以禮節真的很活,見首不見尾,沒有辦法一窺全豹,可是,其中有理,時至即現。到了民主大考時才豁然了解,原來當時的師母不等於 師尊(天命祖師),所以當時的妙一師母,要向 師尊大人拜年謝恩道喜,可是 師尊大人却不須向她行此禮,細微中禮有等差,從這一層一層道中的倫常,可以發現其中有「主配定位」。民主辦道以後,又發現自88年、91年、92年、93年這一路來,弟子後學參與道場各種重要節慶的禮節工作,由在場參與整個禮節流程暨司儀的請示過程,領會到 老祖師大人逐步由禮見主配定位、由禮顯天命流行,原來在平常當中是大有文章,時若不至,是看不出來的。再說88年在華山教育農園時, 老祖師大人交代 祖師大人:辦理迴向事宜! 祖師大人遂邀副祖師參與辦理,禮成後, 祖師大人向 老祖師大人稟報迴向已完成,但 老祖師大人得知是與副祖師一同辦理的,當下即提醒 祖師大人:「沒有效!得重辦!而且是要 祖師大人一個人,親自重辦才有效」,為什麼?因為辦道、立愿、迴向,「惟天命是賴」,那是要有住世祖師的天命,才能釋枷鎖。猶記得在阿里山的時候, 老祖師大人跟 祖師大人講:「今後的求道表文,只填寫妳的名字就可以了」,可是 祖師大人稟承尊師重道,並沒有因為 老祖師大人說表文只填妳的名字就可以了,就只寫自己的名字,祂求 老祖師大人也把 圓普老祖師的聖號一同填寫上去,不管 未來 老祖師大人佛體如何,白陽三盤六十年,就是這樣寫下去。這是在阿里山時,弟子後學親自做的紀錄。那麼,今後禮節部要如何把此禮傳承下去?這一些的細節,禮節部在各長老院的班會中,弟子後學都會提醒所有聖職前輩,就是 老祖師大人曾一再叮嚀的一句話:傳道的困難,就是在歷史重演。觀念一定要清楚,不能讓歷史重演,不可以好了傷疤忘了疼。(待續)

                                                                 講述於2009年五行動能精進班(如月2010/08/05/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