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9 九德照心仙佛班紀錄
灣地區仙佛班 公元二0一六年十一月十九 廿日 丙申十月廿日 廿一日 濟公古佛開示 講師剛剛跟大家講,小周天要去相吻大周天,處處都讓大家有所悟,是不是?大家有沒有常常去悟?大家佃吱吱(河洛話),要悟的太多了,悟不完是嗎?還是都沒有去悟?好啦,就藉這個機會來讓大家有所悟,悟什麼呢?(仙佛指著佛桌,命工作人員)把上面最小的東西拿下來(常性道長意會到,所以拿火柴盒),不錯不錯,給大家看。從這裡悟什麼呢? 大家都怎麼用?(陳玉鈴:用摩擦的方式,就是火柴棒跟火柴盒邊邊的地方)還有不同的使用方式嗎?(朱分蘭:摩擦的這一塊其實可以止血,有舊傷可以止血)所以要隨身攜帶火柴盒,是嗎?就是讓大家知道另外的功用,所以大家都沒有其他的使用方式了?要講講(張名閎:就一根一根點,看要燒什麼東西就去燒,但要小心手) 各位賢士!一根一根燒比較好?還是三根一起燒比較好?大家都有看完示範了,一根一根燒比較好的舉手!(無人舉手)哎,奇怪平常也是都這樣用的,三根一起燒的比較好的舉手!也沒人舉手,看來大家都有悟到了,來發表一下,願意發表的舉手!(陳德懷:如果說點不好點的就三支一起點,若容易點就點一根)所以結論是什麼?(陳德懷:看怎麼樣點會比較好點。) 各位賢士!大家是看情況是嗎?要點燃一個小東西用一支就夠了,用三支、用一把就浪費,比較難點的,或是你要藉由火柴來點亮,三支夠嗎?那要多少支,可能要抓一把點下去可能才夠,是嗎?並沒有說一支一支點比較好,還是一把點比較好,要看情況來使用,看情況來點燃這個火柴,讓它可以產生光亮。 所以「智者不惑,視時、適機、是才、釋能」。 還有沒有火柴? (讓林錫煌抓一把摩擦點燃,結果火柴火焰朝上,火一下子熄了)為什麼熄掉了?一把應該可以點的更旺,更久啊!(仙佛示意再點一次,此時火柴火焰朝下,有整個燃燒完)正常,為什麼這一次一點就可以?所以不是火柴的關係,換個方法就可以。要學做一個智者,做事情要有方法,怎麼樣讓自己去突破,所以用對方法很重要。 各位賢士,大家從一把火柴點下去看到什麼?(張名閎:看到一團火)這麼簡單,然後呢?(張名閎:然後看到火慢慢燒,燒到手)各位賢士!從剛剛的一根、三根、到一把火柴的燃燒,大家有沒有去注意到,像剛剛有講,一根火柴要點燃,就一定要靠著摩擦火柴盒的面;三根火柴你要去點,三根火柴可以摩擦到火柴盒的面;跟一把火柴點下去,有幾根火柴是能夠接觸到火柴盒的面,摩擦燃燒?一把去點,一定只有少數幾根摩擦到,其他都是靠什麼去引燃?靠有引燃的點亮,跟實際有作用到的不太一樣。這就好像說那幾根有摩擦生熱產生光亮,屬於比較主動,其它被那兩三根引燃的是比較被動的,大家就要去想想:怎麼樣讓每一根火柴被引燃?怎麼產生主動向上引燃的精進力量?各位賢士!在修辦道的過程,有悟是個人的修持,因為有所悟,所以你會想怎麼樣做、要怎麼樣去提升,這是你個人知道要怎麼樣去提升的,想說怎麼樣做更好,大家就會想,大家一起來怎麼做,怎麼樣去提升這個大環境、同修之間的道氣道務推動比較好。但是你覺得好,你覺得可以,別人可以嗎?你覺得能夠的,同時對別人會不會產生礙? 大家一定會想,大家更好不是很好嗎?是不是?但就像老衲講的,對別人會不會產生礙?這礙是什麼?對別人是覺得困難、退縮害怕的心態產生…就好比前輩總是希望有機會很好,大家能夠一起來負責、來共同努力,這是很好的一件事情,會想要讓大家都能夠投入,是不是?就比如各位賢士,大家有沒有在看到這次工作人員的分配表,自己的名字有重複出現的舉手!(多數班員舉手)這個重複出現的用意,是要能者多勞嗎?是嗎?還是沒有其他適合的人來分工?其他沒有重複出現,也沒有出現在工作人員名單上的舉手?(少數班員舉手)當然是要大家都主動提出學習,主動提出我不會也能學習,總不希望一個人做很多工作,然後太累。 各位賢士!大家是在思考自己有什麼樣的機會嗎?還是只是在認真抄而已,(現場班員各各低頭……)各位賢士啊!大家會不會想說,唉~這個機會我也不是不想要,但是我就…比較老,我就比較不會,這修辦道要做的很難,有時候真的是困難,會嗎?我就真的不會還要我做,會不會?會的舉手,你們要勇敢地舉手!(有部分班員舉手),前輩者看好,沒有舉手的就是都能去接受。舉手的也是要去接受,雖然覺得壓力,但願意接受的就放下,(大家都把手放下了)還好沒有人繼續舉手。 所以有壓力你能不能接受?(馳昌:弟子會想怎麼盡力去做)這個肩頭,也不是不夠,怎麼覺得舉手一下下就不能去承擔?(馳昌:弟子記得)記得就好!就算壓力,大家也都盡力去做,是不是?為什麼?因為這是大家知道要去做的事情,這就是大家無畏捨我的精神。各位賢士!有「無畏捨我」的精神很好,但大家要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展現捨我無畏的精神。 「無畏捨我」,就像有壓力我也只好放下那個怕,我只好犧牲小我,但是要大家做的,不是只有「無畏捨我」,是要「捨我無畏」,這不同哦!什麼是「捨我無畏」?(仙佛指郭清經理)說說看,(郭清:略。)那有沒有做到?(郭清:正在努力中。)從其他國家來這裡開班的站起來!你們這就是捨我無畏的精神,所以才會來到這裡。『仁者不憂,還有什麼我』希望你們在之後道務運作,都能夠懷抱這樣的精神,要記住要用什麼樣的精神?(站起來的前輩沒有回應)你們都不遠千里來到這裡,要你開一下口都不太敢怎麼辦,要用什麼樣的精神?(國外前輩:捨我無畏)好! 其他的賢士,你們在旁邊笑,是笑怎麼樣,是覺得有趣而已嗎?我老衲也不是在說笑話,希望你們是會心的微笑。 「捨我無畏」,就是不以「我」為出發點,這樣明白「無畏捨我」跟「捨我無畏」的不同嗎?所以啊!『聖人無忍者從容無有負荷,因為不以「我」為出發』,所以要大家做什麼,只要是傳辦事,就算有壓力,大家也可以接受。為了讓後學摩擦生熱,展現它的光亮,大家的做法就不會是「我是為你好,你怎麼不懂」。培育不同人才,就是你能夠給予不同的方法,時常調整自己的心態、調整自己的方法,讓大德可以能夠敦化,小德可以怎樣?小德可以川流,這是老衲讓大家去悟的! 觀音佛母開示 方才講師說,修道是團體對不對?所以每個人都有責任。因此「捨我其誰」,誠如早上濟公古佛,以何藉喻呢?每個人就像是一根火柴,每個人都是可以燃燒的柴,然,大家會不會把握機會燃燒自己呢? 就好像在法會之前需要做什麼?是不是要做事前準備呢?(是!)為母想問問大家,大家都有參與到這份工作嗎?(眾:有)如此,爾等把握住機會,那麼有沒有感受到餘溫呢?還是說就這樣將火光燃盡,然而也就什麼都沒有了呢?坤道2號!賢徒感受到什麼餘溫呢?(牧馨:感受到就像是一個大家庭,大家分工合作互助那份精神,這個餘溫是大家共同去成就這個工作的話,是可以有道務上的成長或是大家可以去感受到的。)也希望徒兒將這份餘溫燃燒下去好嗎? 各位賢徒!縱使看起來像是例行工作,然,在這慣例的工作中,大家獲取了什麼經驗?又有著什麼樣的收穫呢?乾道八號!(馬國泰:這次有很多經驗在的學習,每樣每樣東西有可以學到,不管是道務或廚務。)希望徒兒能將這份精進的精神繼續傳承下去好嗎? 那麼是否也有人覺得就像例行公事一樣,整理打掃完就沒有了呢?相信大家都聽過,在前之象便是道,那麼所謂的這個「在前」是哪個「前」?有沒有人要回答呢?(郭清:在前,後學理解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自已的面前遇到的人事物以及過去的經驗。)那麼徒兒現在看到了什麼?(郭清:自己不足之處。)還有呢?(郭清:自己努力不夠的地方。)更要放大遠觀才能將自己的不足給填滿,好,坐下。 大家每天都與道生活在一起,抱道而行,那麼道「行」在哪裡呢?道「行」在哪裡?乾道11號!(宇能:在做任何的事以道為依歸,走在前面讓後輩能跟上,就是要做到)賢徒將道表現在何方?(宇能:表現日常生活當中,行住坐臥。)還有呢?(宇能:要提攜後輩,讓道能夠廣傳。)因此道不是自己走好就好,也要讓其他人看到能夠感化別人懂嗎?好,坐下。 賢徒啊!大家的發心都是為道,為了道大家做了哪些事呢?相信大家,為了培薪也做了不少功夫,而點燃了薪火,那麼自己呢?大家都深知培薪的重要,那麼如何讓傳承的力量更加完備呢?不能只看見三千大千,還要看到那一點點,否則就可惜了!大家想想,如果你的手引燃了火柴,那麼還有多少空餘的手能再引燃其他的火柴呢?一根被點燃的火柴能夠持續燃燒多久,又或者將每一根每一根火柴彼此相引,以產生延續不斷的光芒呢? 提筆:「勇者無懼,故能運智,適能以造才」。因此,傳承力量的完備,是要抓住生生不息的原理,猶如月亮,月亮有朔望、有上弦、下弦,月亮之消息都有著持續力。 如深耕已久的開荒地,已趨完善,人力資源也都俱足。各位賢徒現在該支援的又是什麼?大家有沒有看到真正需要的給予補給呢?如何讓道務運用支援的力量不斷?擁有的資源與人力的利用,要有更多運用與可能性的展現,所以,不只是絕對性,就好比,台灣是資源人力充沛之地,因此能夠支援海外,但是,所能支援的定義不能如此而已,不能侷限在支援,有著支援的能力,但也不要遺忘了本有的再生能力,因此,該展現勇敢的力量,思考由舊的延伸新希望,進而再引燃新的光芒。 除了道務區,為母也希望大家看看自己,每個人身上都擁有無限的能量,因此不要侷限於自己只能做什麼,更要發展出無限的能力,如此,才是讓每一根火柴點燃,讓每一根火柴都能真正的應用,讓自己的能力,能夠繼續開發,因為大家皆是上天的公僕,所謂愛惜公物,不毀成物,希望爾等能好好的體悟。 天上聖母開示 各位賢士!大家有沒有想過,每天不斷的學習,培養,訓練,為的是什麼呢?坤道八號,學道是為了什麼呢?(陳淑妃:修正自己不好的脾氣毛病)除了這些以外還想要做什麼?(陳淑妃:希望能再進步)希望賢士也能將為化群生彼岸登,當作己願好嗎? 各位賢士!大家為的又是什麼呢?為了能像前輩那樣的傑出,能夠自己也能為道出一份心力是嗎?那麼各位賢士!大家一次又一次的不斷學理又學禮,是為了什麼呢?乾道十一號!(陳憬賢:弟子叫陳憬賢。)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的學理又學禮?賢士有沒有自己的志向?為了自己的志向會不顧一切的去學習,對嗎?那麼為道是否也能如此?希望賢士也能做到聖凡兼顧,好嗎?(答:好!) 各位賢士!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色,也都有不同吸引人的魅力,更有著不一樣的機緣,如此訓練著、培養著,為了就是讓大家也能憑自己的能力去開拓屬於自己的道務啊!要如何開後賢之路呢?是開啟導助成就之路而非複製而已。 提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知道者,心之動念,二六不離,口碑以載道,淨盡者,身行無有落差矣!」 賢士們!要如何開啟自己的路呢?希望大家能重新在自己身上,找回該有的那份屬於自己的真原色,前輩們能成為楷模典範,莫不是也同樣走過現在大家所走的路?然而,賢士們,其實大家都有其能力,但卻還無法獨當一面,當依賴成為了一種慣性,漸漸地就會遺失了其實原本自己該有的能力,前輩們能夠走到的,大家也能勇於實踐自己,是不是呢?所以,希望大家能活潑應事於各種事情好嗎?好,那小仙就不再多言。 善才童子開示 各位賢士!大家都好自動喔,接駕完大家就會自動從你的腳步移回你的椅子前面。那剛剛講師講到大家有一點累了,想睡覺的人有沒有自動打起精神,有嗎?大家先坐下!大家現在會不會很累?(眾:不會)有需要勞動一下的嗎?(眾:不用)有嗎?覺得我動一下,我等一下不會睡著的有沒有?(眾:沒有)那有沒有願意出來勞動一下的?(吳啟源:有)那出來搬一下看看那個東西。(仙佛指鋼琴椅)好像輕而易舉,太簡單了!沒有勞動到對不對?(吳啟源:是的。)那換這一個看看!(仙佛指鋼琴)(吳啟源:這個要用推的。)也要這樣子拿起來啊! (吳啟源:弟子可能沒辦法抬的動。)那要怎麼辦?(吳啟源:要請其他的同修幫忙…)那有誰要幫他的?有人要幫他嗎?(吳啟源:至少要再五位同修)五位唷!(吳啟源:報告仙佛那實在太重了…)是嗎?啊!我們試看看好了,兩個(陳勇志、無量)(報告仙佛我們三個試試看…)好了好了好了,等一下看你們受傷,鋼琴也受傷了!(回仙佛的話,可能我們三位也沒有辦法...)。 有啦,有抬起來一點點,那你剛剛第一次搬的時候啊,你用了多少的力氣?(吳啟源:幾乎是用盡吃奶的力氣。)那你剛剛有一起搬,用了多少的力氣?(吳啟源:弟子只用了一半的力氣。)一半唷!(吳啟源:是的!)那你用了多少力氣(陳勇志:弟子全力以赴。)那你呢?(無量:弟子也是用了全部的力量。)那只有你沒有出到全力耶!(仙佛指吳啟源堂主)(吳啟源:因為第一次用盡全部的力量,所以第二次沒辦法在出全部的力量。)你沒有因為說反正有其他的人幫我,就不用搬那麼大力嗎?(弟子是說因為有同修可以幫忙,弟子只出了一半的力大就有動了一些,然後仙佛就說不用再動了,那弟子就沒有再出更多的力量。)所以是善財沒有給你出到全力嚕(不是這樣子,弟子覺得我們三個人還是有辦法搬動,所以弟子就沒有再出更多的力量,這樣子。)所以要五個人就對了(這是弟子初步的判斷,也不敢確認。) 那你們也是出了很大了力氣,都出全力了嗎?(陳勇志:弟子有)好,那大家給他們一個掌聲,那留一個下來!(陳勇志堂主)你拿這個(保溫杯),會不會重?(不會,但有感覺。)你很喘厚?是這個太重嗎?(是緊張。)這個有很難嗎?你試試看(點一位班員拿保溫杯),他就沒有那麼緊張耶,為什麼你不會緊張?會很吃力嗎?(陳淑花:輕輕的)輕輕的,那你拿這個有用全力嗎?(陳勇志:很自然就拿起來了。)很自然就拿起來了,所以對你來說這個不算什麼,對不對?(陳勇志:可能是小件所以輕而易舉。)這麼輕而易舉的東西,為什麼就這麼緊張?(陳勇志:因為這東西是小,小於弟子力量,所以是輕而易舉。)所以對它是小心翼翼的,是嗎?事情覺得它困難跟覺得它簡單是差在哪裡?(陳勇志:差在自己能力是否能完成,簡單的話可以獨當一面,複雜的話可能就要求助)其實是在於心態上的問題,如果做每一件事都能夠這樣子小心翼翼地去做,那麼不論簡單或是困難都能成功持久。 各位賢士!看起來小小的東西,沒有什麼對不對?(杯子)怎麼那麼不好拿啊,好重喔!(仙佛示範拿水瓶),各位賢士!你們拿拿看你們周圍的東西,大家都拿輕的耶,提提看你們自己的包包,有沒有很重?有沒有重到抬不起來?你們每一個拿起來給善財看看,晃一晃,很輕對不對?舉起來,怎麼有人就自己自動把他放下來了?(太重了!)有沒有越來越重了呢?奇怪耶…明明是一樣的包包啊!覺得自己不行可以先放下,大家應該覺得很重很重了可以放下,是大家都可以放下了,善財沒有要懲罰大家。 各位賢士!大家剛剛拿自己的東西,一開始覺得,哇~好輕鬆喔!好險我沒有帶太重的來,是嗎?那時候大家用了多少力氣?不費吹灰之力,是不是?覺得那麼簡單,我用一成兩成的力量就可以拿起來了啊,是不是?但是讓你們拿起來跟舉起來,然後拿得更久一點,大家需要用到的力量有沒有越來越多了,這時候用一分兩分的力量就夠了嗎?必須要花四分五分甚至十分的力量,你才能夠就把他舉起來,是不是? 所以,大家在平常做事情的時候,有沒有人想過,啊~這事情那麼的簡單,我出了五分力就夠了,有沒有?那這樣有沒有實盡?為什麼沒有?乾道一號!你覺得有沒有實盡?(林士文:沒有,如果只用5分力是沒有的。)但是十分來講,用五分力就夠了啊!(林士文:可是如果能用十分把他做到更好,那應該就是有盡到實盡。)那有讓你做到更好的機會,你會不會願意去學習?(林士文:是,弟子會。)會不會懶惰?(林士文:懶惰一定要去克服。)會不會不想要?( 林士文:不想要,這也是需要克服的地方,這可能也是弟子在學習的地方。)那這功課要好好做喔!(是,感謝仙佛慈悲。)坐下~ 沒錯!你覺得十分,我不要做到十分,五分就夠了,但做事情是說夠了就好了嗎?還是是要把他做好?假如,會覺得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用5分就好,剩下的5分就是給我休閒,給我有更多的餘裕,那麼這就不是剛剛一直講的實與盡,因為明明可以做到更好,但沒有全心全意去付出,那麼在這之中就還有虛,也就還有漏,這樣子要怎麼樣來講盡? 各位賢士!大家今天在道場有需要大家做什麼事情,那麼大家會怎麼樣的反應?坤道三號(石惠嘉:會先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勝任)那如果可以呢?(石惠嘉:如果可以就沒問題。)那不可以呢?(石惠嘉:要想)要想多久?(石惠嘉:請教前輩該如何做)所以就等於是答應了嘛是麼?那麼在佛堂你就是這麼樣做的嗎?就讓你自己朝著自己所講的這樣子去做,這樣子你就會越來越多會做的事情,不會的事情就越變越少,坐下~ 各位賢士!有工作分配下來,可以接受的舉手?好像幾乎都,百分之百耶!大家先給自己一個掌聲!很好喔~前輩交代大家工作,大家都會去接受,那麼這是大家能夠去「實」的部分,但是當你接到工作指令的時候,前輩沒有告訴大家一步一步交代很清楚,或者是沒有交代到的,大家會不會在接受工作之後去想到?或者是自己去理解你所負責的工作職務?還是都要需要前輩跟你講你才知道?會自己去了解的舉手!(部分班員舉手)那前輩就算沒有交代好,你們也都會去想到了,舉手!(部分班員舉手)前輩沒交代好你們也會去做好的舉手,放下!(只有一兩位還舉著手)剛剛沒有舉手的現在舉手,也就是說需要前輩一步一步告訴你們,要跟你們講你們才會去想到的,舉手! 各位賢士!不要急著放下來喔,剛剛講大家會願意接受然後去做,這是大家的實,但是還需要前輩一步一步的都列一張,超級明白跟大家講要怎麼樣做的,大家才會明白才會理解,那麼這就是大家在盡還需要去加強的部分,能夠去面對自己的不足,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但要怎麼樣去補足,這就是大家要更加的去努力,大家給自己一個掌聲~ 各位賢士!善財再舉例另外一種狀況,大家接受知道要做,那接受了,是不是心甘情願的接受?會不會前輩跟你講完要如何做,感謝前輩慈悲,然後呢?怎麼辦,前輩要叫我做什麼好困難喔,前輩幹嘛要叫我做,明明就那麼多人,明明年輕人還有很多,為什麼要叫我老人去做;但年輕人就會想,為什麼都要叫我們年輕人做,會不會? 各位賢士!大家都是老實人對不對?是不是都誠實的人,那心裡有過這樣嘀嘀咕咕的舉手!(幾乎全部班員都舉手)哇!那要怎麼辦,你們是老實人也是誠實的人,勇於舉手說你們確實有過嘀嘀咕咕的;有嘀嘀咕咕,但是呢,嘀嘀咕咕後就不做了麼?還是有去做的就可以放下,還好~大家就算有嘀嘀咕咕,就算有一點心不甘情不願,但還是知道自己應該要做的是什麼事情。 各位賢士!那就代表大家其實有讓自己在修辦的路途上不斷的精進,不是讓自己一直停留在基礎道親的階段,身為堂主應該負的堂主責任,身為經理應該要負起的責任,這些大家都要誠實的去面對,也要用著實、用著盡去把他完成。 大家都是一位覺者,大家是不是都有認為修辦道很重要?那麼這就是大家有覺,就比如剛才大家,有機會交辦下來能夠盡心盡力去完成代天宣化的工作,那麼這是大家的覺,一位大覺者會不實不盡嗎?一位真正的覺者,無虧無愧,暗室不欺這就是他的實,無餘就是他的盡,所以「碩果仁實,奉之在誠,用之在信。」可以無界限、無侷限,天力流露,只要這個天力可以去流暢,無論是輕的或重的,大家都可以用天力去拿起它、去負起它,那麼這樣還會怕會有不實、有不盡的時候嗎?希望大家都能夠去擁有這股天力,那善財就講到這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