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鼎金剛長老院培薪動能之培薪班

2015-05-25 15:45:29

時間:歲次乙酉二月二十四日(公元2005年4月2日)

地點:智仁勇中心民主佛堂

主講:燦照道師

目的、興趣與負責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其相異處為何?

我們在看待每一件事物皆有很多立場,如以對象、人、事、物、時間等為立場,而以各種立場來看待事物時皆會以不同的觀點來說明。換句話說,在現世環境中,為達兼善天下與世界大同之目標,真理無非是具建設性的靈活運用在生活中,使生活中各個角落充滿關愛、溫馨及快樂。而真理之宗旨不變,且因萬事而生萬法來拿捏於人、事、物之中庸性。

以時間為立場來看待此目的、興趣、負責三者時,且將時間劃分成短期、中期、長期三部分。則在決定事情之該為與不可為的初期需以興趣作為短期之定位,然而目的為長期之方向。如求學時期學生會因自己之興趣來選擇所就讀之科系或科目,若所選之科系或科目不符己意,將導致自身未來規劃有所偏差而漸行漸遠,甚至休學或退選重新選擇己之所好。因此若初期對選系或選科之決定錯誤,學非所好則罔其所讀,乃致休學或退選之結果,即對中途休學或退選之過程不必負責,但對於過程中錯誤之決定需自我承擔並引以為借鏡。所以負責之態度則定位在中期。

若以修道與讀書的立場來說,試問何者重要?

學生時期所學知識乃養己之生命,生命不顧則無法修道以充實智慧;又修道乃為改己之缺,正己之心,明己之性,乃致明體達用;慧命不顧,空有身軀,處世輕重不分,優缺不知,事理不明,謂之活死人,是故兩者需重之。但三才為道犧牲奉獻,乃辦休學參加法會供天之用,其為天下之精神豈不知讀書之重要?又學生若為參加法會而放棄參加聯考,豈不引世人之疑?所以,可以”萬事放諸天下皆準”之真理來決定事情之可行性。

讀書與修道之重要性對於學生與三才而言只在於孰盡本分而已。三才之目的為渡化眾生,遂辦休學放棄學生身份,立三才願為道犧牲奉獻,故為三才該為之事,將其視為本份。所以三才的興趣不外乎學習佛學、百家思想等為求精進,其責任即為扛起救天下之本份爾。然而讀書之目的則為以己之所學貢獻於世,且選擇所好之科目,並盡己之任讀書、考試、升學。所以三才與學生各盡本份,但其層次之分在於三才走的是菩薩道、摩訶薩道、佛道。其為道精神是值得我們所尊敬的。

凡天地間之萬事萬物皆有其根本和枝末次序之分,因此我們做任何事需思事之本末、終使、先後之順序,盡己之責,了己之因果,循序漸進,乃致兼善天下弘道渡人。是故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