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蓮聖經 第一卷-1~19品
出世品第十三
2024-09-29 19:37:15
是時道師福泰,樹仁,於華南峯揚發,伏乞師母示以出世之法。
母曰:師在母何敢言,恭乞師尊未遲耳!
祖曰:賢契有乞,汝則開緣。
母曰:師之慈悲,尊敬莫如從命耳!
道本自然,沒有出世之法,有入世故也,言之入世之道則有治世之道也。
然一則三,三則一,離一三,違一三,沒有出世之可言耳!
筏用之江河,法用之眾生,不到彼岸以舟渡之,不覺自性以法喻之,登岸捨筏,開悟捨法,是故眾生有法,佛聖無法也。
不明佛義,不識入世,欲求出世,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縱經塵劫,終不能成也。
是故出世之道,治世之道,入世之道,三者一而不可離也。
釋尊空而相,謂出世而入世治世,儒聖相而空,謂入世而治世出世,道祖出世入世治世三者同出,學者形其似漏斗耳!
三教評之佛老體空之法,儒實踐,道直言,上而下,下而上,其道不異耳!
入世之道倡乎人與人之間,圓滿無缺人之大倫,固有仁義也。
乾道三綱五常,坤道三從四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義,夫婦有序,鄰里和睦,人與人交,與國與家,天地君親師之道不悖,行
住坐臥有則,雖在入世是以出世。
法天地之理是謂敬天,守國家法律是謂忠君,揚名聲顯父母是謂孝親,立身行道是謂尊師。
動靜自然有則,遵行有序,前後相隨,前在前,後在後,為後護前,為長護幼,前行前,後隨後是以護前,為長攜幼是以護幼,行之道也。
動靜自然莊嚴,前慈後是以育後,前考後試後驗後是以培後。
師母在堂,恭請獻香,母謂泰乾先獻,泰、仁獻。母稟祖,泰、仁忠實之至,不知禮也,是以驗後。母復曰:泰、仁汝倆能為非尋常道師。言此意彼,悟則心印有證,禪機在心,不證禪心道無以悟,一指禪機盡在不言之中耳!翌日三祖到堂,言及禮節告以泰、仁。
祖曰:承天明命,天理所至。母乃為先後勿在前,跪伏求獻,知禮也。
修道者見其禮知其修也,若穗禾之結實也。今復問汝,人間何類?
泰、仁曰:有大人,有小人。
祖曰:膚色有五,青色已過,人心有二,雖名善惡,其性同源,故無二性。
相隨心現,於一切處行住坐臥之間,可見大人小人矣!
聽吾偈曰:
其相莊嚴令人畏敬 其相高尚令人欣敬
其相斯文令人欣重 其相威赫令人尊畏
其相仁慈令人可親 其相善良令人不懼
其相穩重令人可敬 其相溫和令人親近
其相謙遜令人恭上 其相禮讓令人相敬
此十大莊嚴相也。
其相隨便令人輕下 其相方便令人下賤
其相浪蕩令人輕視 其相輕浮令人不重
其相不威令人不信 其相傲慢令人遠離
其相驕泰令人不大 其相貢高令人不教
其相粗暴令人厭惡 其相頑固令人下俗
其相不恥令人欺戲 其相不端令人討厭
其相風流令人不尊 其相下流令人譏賤
其相憂醜令人不賞 其相濫污令人噁心
其相下賤令人下辱 其相凶惡令人恐懼
其相愚痴令人下傻 其相怪異令人下笑
此二十下態相也。
行住坐臥有道,相可莊嚴,佛性本無莊嚴相,因有眾生下態相,故名莊嚴相。
行住坐臥如是莊嚴,前坐後侍,尊卑有序,乾道端坐,坤道兩腳交叉,坐之禮也。
乾道吉祥端眠,坤道側睡,乾坤有序,寢之禮也。
是以人道不失,名入世之法,是故出世不違入世,入世不失當治世,失之入治欲求出世,無有是處。
治世有二,政之以治,教之以治,政之治以國,教之治以心。
國有道百姓安寧,教有道修子超生,政者賞善罰惡。
佛之治也不賞不罰,善則祐之惡則勸之,率性以流心,以復佛心。
眾生具佛心,此心本明,迷之此心名佛度,悟之此心名自度,明則不可度,復乎如如本然面目,則無所度也。
迷人求出世不入世,悟人出世在入世。
聽吾偈曰:
出世須從入世求 不離世間人道由
本覺如如直流露 何須更要出世修
母曰:泰!仁!汝誰知音?
泰曰:師尊師母是也。
仁曰:三盤同道均仁之知音。
母曰:還更有知音否?
泰仁曰:師母慈悲,弟子不敏。
母曰:人上自領袖,下至庶民,各具知音,覓不著知音無人助道。知汝飢餓飽暖,知汝寒暑痛癢,心思難易無一不知,若人無此知音合作,辦道
難甚,悟道明道如是難甚,何況成道乎?
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識知音遠在千里,若明知音近在目前,與其合作無間為道,佛在身心也。
知音不合非知音,性心相違萬劫學佛不成,性心直暢如是無有造作知音在舍。
泰仁:點頭有悟。
母曰:何謂功德?
泰曰:明乎如是知音本無功德,若有功德尚無知音,是無功德可言。
仁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若知音合作,知音不為私,雖無功德可言,是名功德耳!
母曰:上德不執德名功德,下德執德故非功德,東西南北上下虛空,無一物可見,萬物從此出,如是性心流露若乎虛空,是名見性,見此性名功德。
性心直行無有造作,是名見性平等。
出自人心,不能自然無為,名福德,非福德性,福德得福,往生受樂,故非出世。
是故有為而不為名出世,覺迷不同耳!
泰仁:今聞三祖開示出入治世,已有所悟,伏跪作禮而退。
母曰:師在母何敢言,恭乞師尊未遲耳!
祖曰:賢契有乞,汝則開緣。
母曰:師之慈悲,尊敬莫如從命耳!
道本自然,沒有出世之法,有入世故也,言之入世之道則有治世之道也。
然一則三,三則一,離一三,違一三,沒有出世之可言耳!
筏用之江河,法用之眾生,不到彼岸以舟渡之,不覺自性以法喻之,登岸捨筏,開悟捨法,是故眾生有法,佛聖無法也。
不明佛義,不識入世,欲求出世,猶如煮沙欲成佳饌,縱經塵劫,終不能成也。
是故出世之道,治世之道,入世之道,三者一而不可離也。
釋尊空而相,謂出世而入世治世,儒聖相而空,謂入世而治世出世,道祖出世入世治世三者同出,學者形其似漏斗耳!
三教評之佛老體空之法,儒實踐,道直言,上而下,下而上,其道不異耳!
入世之道倡乎人與人之間,圓滿無缺人之大倫,固有仁義也。
乾道三綱五常,坤道三從四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義,夫婦有序,鄰里和睦,人與人交,與國與家,天地君親師之道不悖,行
住坐臥有則,雖在入世是以出世。
法天地之理是謂敬天,守國家法律是謂忠君,揚名聲顯父母是謂孝親,立身行道是謂尊師。
動靜自然有則,遵行有序,前後相隨,前在前,後在後,為後護前,為長護幼,前行前,後隨後是以護前,為長攜幼是以護幼,行之道也。
動靜自然莊嚴,前慈後是以育後,前考後試後驗後是以培後。
師母在堂,恭請獻香,母謂泰乾先獻,泰、仁獻。母稟祖,泰、仁忠實之至,不知禮也,是以驗後。母復曰:泰、仁汝倆能為非尋常道師。言此意彼,悟則心印有證,禪機在心,不證禪心道無以悟,一指禪機盡在不言之中耳!翌日三祖到堂,言及禮節告以泰、仁。
祖曰:承天明命,天理所至。母乃為先後勿在前,跪伏求獻,知禮也。
修道者見其禮知其修也,若穗禾之結實也。今復問汝,人間何類?
泰、仁曰:有大人,有小人。
祖曰:膚色有五,青色已過,人心有二,雖名善惡,其性同源,故無二性。
相隨心現,於一切處行住坐臥之間,可見大人小人矣!
聽吾偈曰:
其相莊嚴令人畏敬 其相高尚令人欣敬
其相斯文令人欣重 其相威赫令人尊畏
其相仁慈令人可親 其相善良令人不懼
其相穩重令人可敬 其相溫和令人親近
其相謙遜令人恭上 其相禮讓令人相敬
此十大莊嚴相也。
其相隨便令人輕下 其相方便令人下賤
其相浪蕩令人輕視 其相輕浮令人不重
其相不威令人不信 其相傲慢令人遠離
其相驕泰令人不大 其相貢高令人不教
其相粗暴令人厭惡 其相頑固令人下俗
其相不恥令人欺戲 其相不端令人討厭
其相風流令人不尊 其相下流令人譏賤
其相憂醜令人不賞 其相濫污令人噁心
其相下賤令人下辱 其相凶惡令人恐懼
其相愚痴令人下傻 其相怪異令人下笑
此二十下態相也。
行住坐臥有道,相可莊嚴,佛性本無莊嚴相,因有眾生下態相,故名莊嚴相。
行住坐臥如是莊嚴,前坐後侍,尊卑有序,乾道端坐,坤道兩腳交叉,坐之禮也。
乾道吉祥端眠,坤道側睡,乾坤有序,寢之禮也。
是以人道不失,名入世之法,是故出世不違入世,入世不失當治世,失之入治欲求出世,無有是處。
治世有二,政之以治,教之以治,政之治以國,教之治以心。
國有道百姓安寧,教有道修子超生,政者賞善罰惡。
佛之治也不賞不罰,善則祐之惡則勸之,率性以流心,以復佛心。
眾生具佛心,此心本明,迷之此心名佛度,悟之此心名自度,明則不可度,復乎如如本然面目,則無所度也。
迷人求出世不入世,悟人出世在入世。
聽吾偈曰:
出世須從入世求 不離世間人道由
本覺如如直流露 何須更要出世修
母曰:泰!仁!汝誰知音?
泰曰:師尊師母是也。
仁曰:三盤同道均仁之知音。
母曰:還更有知音否?
泰仁曰:師母慈悲,弟子不敏。
母曰:人上自領袖,下至庶民,各具知音,覓不著知音無人助道。知汝飢餓飽暖,知汝寒暑痛癢,心思難易無一不知,若人無此知音合作,辦道
難甚,悟道明道如是難甚,何況成道乎?
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識知音遠在千里,若明知音近在目前,與其合作無間為道,佛在身心也。
知音不合非知音,性心相違萬劫學佛不成,性心直暢如是無有造作知音在舍。
泰仁:點頭有悟。
母曰:何謂功德?
泰曰:明乎如是知音本無功德,若有功德尚無知音,是無功德可言。
仁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若知音合作,知音不為私,雖無功德可言,是名功德耳!
母曰:上德不執德名功德,下德執德故非功德,東西南北上下虛空,無一物可見,萬物從此出,如是性心流露若乎虛空,是名見性,見此性名功德。
性心直行無有造作,是名見性平等。
出自人心,不能自然無為,名福德,非福德性,福德得福,往生受樂,故非出世。
是故有為而不為名出世,覺迷不同耳!
泰仁:今聞三祖開示出入治世,已有所悟,伏跪作禮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