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蓮聖經 第二卷-20~38品
坐禪品第二十九
2022-03-08 22:43:51
道統綿延,繼祖師絕學,故無出世之道。出世入世兩者未悟之言,修子坐禪煉功以為金丹法要,欲求出世,遠離道也。
十八歸正十九全,是以收圓也。日月餘暉盡之癸亥,識之時運者寸陰必爭。
時有專煉丹經斗數者陳明性,捷足歸依真宗道統,經鼎泰法會而後悟靜坐十二則金丹法要,吻合頓法法門,一步直超三界,不落五行,撰寫九轉十二則金丹大法,以呈三祖印證。
性曰:一則禪靜。非打坐姿態,非形骸端莊,非合眼瞑目,如是者假打坐也。
禪靜則無極性,如來心。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性心身三我一體,似虛空之大,若纖芥之小,彌綸退藏,變化如如,不動不搖,六根不起,六識不生,七情不入,八邪不着,素富貴,素貧賤,無遇不安,無入不得,緣境顯逝不惑,依此持恆,則不必參禪打坐入定,自然已證肉身活佛。
祖曰:性本自然,無有禪靜,若以禪靜,豈非禪縛?六根不起,六識不生以為禪,木石如也,斷佛種性,非吾祖師禪。
若無極性如來心,似虛空大,長養萬物,運行日月,一切造化盡從此出,故非禪靜持恆所得。
性曰:二則降心。湛然不動,杳杳冥冥不見萬物,恍恍惚惚不分內外,絲毫欲念不生,此乃真定。起滅自然,不假作為,則物來應而不着,物去
逝而不戀,坦坦蕩蕩,超然物外也。
心境逐馳,有所感念,尋頭覓尾,或靜中有所見聞,顯現無數幻象,則心生而性敗壞,道德必有所損為,此時不可不降。
降心之法,放其心而求之,即迴光返照,恥身不淨,攝心一處,觀境本虛,則心自收,性自定矣。
修道者執於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則心念更難降矣!因起心着於慎,故諸物已思動於心海腦波,而心物愈潛伏於隱微,稍一觸即發,而蓄意欲遏制動機,即已着於遏。遏愈制,則動機愈不可收拾,故順自然生滅,乃降心大法也。
祖曰:心本自然若太虛流行,故聖人不降而不阿;凡夫不識本心,愈降愈非,愈遏愈離也。
心若湛然不動,杳杳冥冥不見萬物,則自心天真佛不見,萬劫學佛難成。
聖人自然若日月中天,無有私照,凡夫自然則縱慾放肆,歛其縱慾放肆之心是謂修,有修則不達,是故修子則修之遏之,賢人慎之掃之,聖人無遏無慎無掃,如是者降心何用。
凡夫超然物外,賢人於物轉物,聖人有物無物,無物有物,故不執物外,亦無超然。
性曰:三則煉性。其法如理瑤琴,促則絃斷,慢則不調,緊慢適中則琴調順矣!
亦如鑄劍,鋼多易折,鐵多易彎,鋼鐵適中,而劍利質佳。
煉性上法,堅守中道,執中用土,則自性居中位。凡事恰到好處,參贊天地位育中和,則性達矣!
祖曰:自性天然真善美,無須調煉;若性可調,佛非天真。不守中自中,不參贊天地可以合天地德矣!顏聖之仰高鑽堅也。性若可調,佛亦造作
。
自性天然不可度,既不可度更不可煉,可煉則同外道,顯現本源,更無佛可言。
性曰:四則超界。超界者超出三界外,不落五行中,做個逍遙活潑活真人,不亦快哉!
欲界,修者私欲渾忘,天理流行,即超欲界。色界,修者塵境渾忘,色空如一,即超色界。無色界,修者不着空相,無中生有,即超無色界。
至於塵緣自了,煩惱不生,邪魔遠避,佛性法喜充滿,好自在也。
祖曰:眾生有域故有三界,佛聖無域故無三界;有欲界之念故超欲界,有色界之念故超色界,有無色界之念故超無色界,佛聖無有三界,故不超
三界。
是佛是聖無有天堂人間地獄,是佛者入地獄亦佛,來人間亦佛,在天堂亦佛,故佛聖無有三界;是眾生者地獄為地獄,人間為人間,天堂為天堂,故眾生有三界。
佛聖無有法喜,自在猶是權設;眾生未達,法華經寶塔品: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是故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至於不被轉,亦不轉,故佛聖無有法喜,是名法喜,是名自在。
性曰:五則敬信。敬信者入道之善根,證道之元,敬重信誓,成道有餘,人無信不立,故信為萬善泉源,君子之道,人言一出善惡分之,故慎之
。
信者主一無適之謂,求其信實而不疑惑,敬信主義,則生信仰,有信仰即生力量,力量為成道泉源,其信決然無疑,真實不虛,守之敬仰信心,即在世聖賢因信而萬善就也。子曰:敬而信,以親仁,歷代聖哲由斯下手耳!
祖曰:敬信二字,眾生失之,聖人立名也。敬信本是自性中具有,非學來之識,若強調敬信,亦非本源生發,因有不達也。
自性敬信,有敬信而無敬信,一切有為法,失道之立名耳!
性曰:六則斷緣,捨斷塵緣也。塵緣不斷,最足蔽心,萬樣聰明,因心困蔽緣蒙,遂昏昧不明矣!凡人榮辱得失,若自家機械念生,機械心生,則求利事作,於是乎耘耘擾擾,塵緣撓人,欲求片刻心安難矣!欲求頃刻神定亦難,以致促其壽算,故塵緣為入道大忌也。
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勿顯德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榮辱之情不繫於念,生老病死不縈於心,則塵緣自斷,佛性自明,古之修長生之道莫不如此。
祖曰:修道斷緣,以斷繫心,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斷之有形,繫之無形,去彼取此,則斷不斷矣!
蓮花出於污泥之中,聖人出於亂世之時,悟乎遏即菩提,動即菩提,遏動亦非菩提,即動即遏,非動非遏,則如來如去自然天行,安有塵緣可斷否!
性曰:七則定心,則收心也。此高一層功夫,心為一身之主,元神之舍,淨則生慧,動則沉昧,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情迷之幻境,認假作真,甘受污染,不加洗濯,穢蔽日深,離道愈遠,自斷仙路,且痴言無有鬼神,胡為沉迷,實悲矣!
入道者能日新又新,絕塵離境,虛靈空洞,不着一物,心與道合,即能歸根,歸根不散,可以定靜,定靜而后心君泰然,內無所着,外無有為,不垢不淨,毀譽如如,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與時消息,此為上智。
夫心猶眼也,纖塵入眼而不安,小事縈心常不定,不安其病最深,宜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不搖,調和純熟,自得安閒,無晝無夜,行住坐臥,應事接物,着意安之,心若得定,即須安養,勿令煩惱,初少得安逸,漸而馴狎,惟益清遠,乃收心之道也。
祖曰:定心之法惟人自擾,而欲自牽也。以定制欲又執其定,仍為定欲,更不能棄,去彼執此,怎得安閒,離道猶遠。
心本自然本有動靜煩惱,煩惱動靜無邪,故何必安養,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
性曰:八則簡事,不宜過求者也。金人曰:毋多事,多事多繁。故心物越少越好,身外越少越好,塵俗越少越好。
人食重珍饈,衣中綾羅,身重名位,財中金玉,此皆分外玩物,足亂心神,不宜重而遠避為妙,此簡事之旨如是也。
一寐一餐,損益寄之;一言一動,禍福隨之。先見者而生智慧,始克防微杜漸,消之無形。然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宜虛懷受之,該不該斟酌取捨,勿以妨心而放失,遂生煩躁,自病其心,即事繁矣!
祖曰:人生使命靜觀從容,無有造作,凡有造作簡事繁事,皆遠自然。若從簡事,未必是簡,雖簡是繁,是故簡繁從容,則不必從簡,故無繁。
智慧非生而有之,人之具有也,性之直行無有造作,是名智慧,萬民如是,無智無慧,無簡事亦無繁事也。
性曰:九則真觀,觀自性虛靈也。無邊無着,無形無象,則吾與道一體也;故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者,本性露矣!
人最難去者莫過於色慾,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終無色事,故色即是空,想即是幻,眼一閉一切失,心一冰冷何事不除,有真修真見者及早看破,不受眼、想、行之害,須達入先覺常觀真耳。故詩曰:萬物靜觀皆自得。
祖曰:靜觀自得者靜動自如也。既自如而得,何必真觀,色既是空,空亦是色,非色非空仍是非色之色,非空之色,如是者安有真修真見否?
觀自在,靜自在,名自在無礙,既無礙安有觀真之名言乎!
五蘊雖空,大道自然恍惚隱現其中,一切色是假,假中真,真中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悟透自然是名超塵,超塵自得名言也。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塵可超,是名超塵。
性曰:十則泰定。出俗之極地,致道之基石,習靜之成功,持安之事畢矣!
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無心於定,而心無不定,故曰泰定,又名心君泰然。
心載道之器也,靜極則道居而慧自在,慧生於本性之固有,非從今有,故曰天光;因心亂而昏,心靜則明。
慧既明矣,勿以多智而傷定,生慧非難,生慧而不用者難,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莊子曰:以恬養智,智生而不用其智,謂之以智養恬。恬智雙養,和理自出其本性;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智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備矣!
祖曰:莊子以恬養智者,其恬非靜如枯木,非若死灰,恬者動而不亂,靜而不寐。若靜如枯木死灰,父母生身枉然。
動靜不亂不寐則智自然,故名養智。智本自有惟恐不識,故曰生而不用其智,修子勿以為靜而所生耳!
所謂出俗極地,聖人無出俗,若有出俗則聖人不可為也。是故泰定者靜觀自然,勿以為靜若枯木死灰。
性曰:十一則自主,生死自主也。道成德備,大化在手,五行不能縛,陰陽不能束,可以奪天地造化,我性我命是我所有,神仙聖佛左右莫能,
閻君鬼王安奈我何?
人不能勘破生死而着生死,遂六道生死無休,修子更悲也。若能放乎生死,置生死於度外,為生民忘軀,為天道忘命,則身命自延,生死自主,天地壽元亦在我掌中矣!
祖曰:善哉!善哉!為道忘軀勇也。勇有智仁,智有仁勇,仁有智勇,三達德也。
生死雖自主,勿執自主。身命自延,勿為身命自延而有執,勿為天地壽元而執,能棄所執,方可自主耳!
性曰:十二則自如,來去自如也。性命既圓則天人合一,故能參贊天地位育也。
是性等虛空量,無在無不在,跨越空間,充塞宇宙,如如本體,來無踪,去無跡,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入火不焚,入水不溺,逍遙自在也。
至於十二條圓滿乃在世活神仙,人間真佛祖,而當應化娑婆,十方自如來,十方自如去,行如如十方事,以達三界十方,一體同春,一體同道,一體同性之宇宙觀也。
祖曰:善哉自如也,若有自如,安有活神仙真佛祖,既一體同性,宇宙同觀,不可道不可名。十二則所接上乘人,最上乘只在不言中,無有名相
文字,離諸法相,離離亦非,非非亦非耳!
十八歸正十九全,是以收圓也。日月餘暉盡之癸亥,識之時運者寸陰必爭。
時有專煉丹經斗數者陳明性,捷足歸依真宗道統,經鼎泰法會而後悟靜坐十二則金丹法要,吻合頓法法門,一步直超三界,不落五行,撰寫九轉十二則金丹大法,以呈三祖印證。
性曰:一則禪靜。非打坐姿態,非形骸端莊,非合眼瞑目,如是者假打坐也。
禪靜則無極性,如來心。二六時中行住坐臥,性心身三我一體,似虛空之大,若纖芥之小,彌綸退藏,變化如如,不動不搖,六根不起,六識不生,七情不入,八邪不着,素富貴,素貧賤,無遇不安,無入不得,緣境顯逝不惑,依此持恆,則不必參禪打坐入定,自然已證肉身活佛。
祖曰:性本自然,無有禪靜,若以禪靜,豈非禪縛?六根不起,六識不生以為禪,木石如也,斷佛種性,非吾祖師禪。
若無極性如來心,似虛空大,長養萬物,運行日月,一切造化盡從此出,故非禪靜持恆所得。
性曰:二則降心。湛然不動,杳杳冥冥不見萬物,恍恍惚惚不分內外,絲毫欲念不生,此乃真定。起滅自然,不假作為,則物來應而不着,物去
逝而不戀,坦坦蕩蕩,超然物外也。
心境逐馳,有所感念,尋頭覓尾,或靜中有所見聞,顯現無數幻象,則心生而性敗壞,道德必有所損為,此時不可不降。
降心之法,放其心而求之,即迴光返照,恥身不淨,攝心一處,觀境本虛,則心自收,性自定矣。
修道者執於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則心念更難降矣!因起心着於慎,故諸物已思動於心海腦波,而心物愈潛伏於隱微,稍一觸即發,而蓄意欲遏制動機,即已着於遏。遏愈制,則動機愈不可收拾,故順自然生滅,乃降心大法也。
祖曰:心本自然若太虛流行,故聖人不降而不阿;凡夫不識本心,愈降愈非,愈遏愈離也。
心若湛然不動,杳杳冥冥不見萬物,則自心天真佛不見,萬劫學佛難成。
聖人自然若日月中天,無有私照,凡夫自然則縱慾放肆,歛其縱慾放肆之心是謂修,有修則不達,是故修子則修之遏之,賢人慎之掃之,聖人無遏無慎無掃,如是者降心何用。
凡夫超然物外,賢人於物轉物,聖人有物無物,無物有物,故不執物外,亦無超然。
性曰:三則煉性。其法如理瑤琴,促則絃斷,慢則不調,緊慢適中則琴調順矣!
亦如鑄劍,鋼多易折,鐵多易彎,鋼鐵適中,而劍利質佳。
煉性上法,堅守中道,執中用土,則自性居中位。凡事恰到好處,參贊天地位育中和,則性達矣!
祖曰:自性天然真善美,無須調煉;若性可調,佛非天真。不守中自中,不參贊天地可以合天地德矣!顏聖之仰高鑽堅也。性若可調,佛亦造作
。
自性天然不可度,既不可度更不可煉,可煉則同外道,顯現本源,更無佛可言。
性曰:四則超界。超界者超出三界外,不落五行中,做個逍遙活潑活真人,不亦快哉!
欲界,修者私欲渾忘,天理流行,即超欲界。色界,修者塵境渾忘,色空如一,即超色界。無色界,修者不着空相,無中生有,即超無色界。
至於塵緣自了,煩惱不生,邪魔遠避,佛性法喜充滿,好自在也。
祖曰:眾生有域故有三界,佛聖無域故無三界;有欲界之念故超欲界,有色界之念故超色界,有無色界之念故超無色界,佛聖無有三界,故不超
三界。
是佛是聖無有天堂人間地獄,是佛者入地獄亦佛,來人間亦佛,在天堂亦佛,故佛聖無有三界;是眾生者地獄為地獄,人間為人間,天堂為天堂,故眾生有三界。
佛聖無有法喜,自在猶是權設;眾生未達,法華經寶塔品: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是故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至於不被轉,亦不轉,故佛聖無有法喜,是名法喜,是名自在。
性曰:五則敬信。敬信者入道之善根,證道之元,敬重信誓,成道有餘,人無信不立,故信為萬善泉源,君子之道,人言一出善惡分之,故慎之
。
信者主一無適之謂,求其信實而不疑惑,敬信主義,則生信仰,有信仰即生力量,力量為成道泉源,其信決然無疑,真實不虛,守之敬仰信心,即在世聖賢因信而萬善就也。子曰:敬而信,以親仁,歷代聖哲由斯下手耳!
祖曰:敬信二字,眾生失之,聖人立名也。敬信本是自性中具有,非學來之識,若強調敬信,亦非本源生發,因有不達也。
自性敬信,有敬信而無敬信,一切有為法,失道之立名耳!
性曰:六則斷緣,捨斷塵緣也。塵緣不斷,最足蔽心,萬樣聰明,因心困蔽緣蒙,遂昏昧不明矣!凡人榮辱得失,若自家機械念生,機械心生,則求利事作,於是乎耘耘擾擾,塵緣撓人,欲求片刻心安難矣!欲求頃刻神定亦難,以致促其壽算,故塵緣為入道大忌也。
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勿顯德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榮辱之情不繫於念,生老病死不縈於心,則塵緣自斷,佛性自明,古之修長生之道莫不如此。
祖曰:修道斷緣,以斷繫心,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斷之有形,繫之無形,去彼取此,則斷不斷矣!
蓮花出於污泥之中,聖人出於亂世之時,悟乎遏即菩提,動即菩提,遏動亦非菩提,即動即遏,非動非遏,則如來如去自然天行,安有塵緣可斷否!
性曰:七則定心,則收心也。此高一層功夫,心為一身之主,元神之舍,淨則生慧,動則沉昧,經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人情迷之幻境,認假作真,甘受污染,不加洗濯,穢蔽日深,離道愈遠,自斷仙路,且痴言無有鬼神,胡為沉迷,實悲矣!
入道者能日新又新,絕塵離境,虛靈空洞,不着一物,心與道合,即能歸根,歸根不散,可以定靜,定靜而后心君泰然,內無所着,外無有為,不垢不淨,毀譽如如,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與時消息,此為上智。
夫心猶眼也,纖塵入眼而不安,小事縈心常不定,不安其病最深,宜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不搖,調和純熟,自得安閒,無晝無夜,行住坐臥,應事接物,着意安之,心若得定,即須安養,勿令煩惱,初少得安逸,漸而馴狎,惟益清遠,乃收心之道也。
祖曰:定心之法惟人自擾,而欲自牽也。以定制欲又執其定,仍為定欲,更不能棄,去彼執此,怎得安閒,離道猶遠。
心本自然本有動靜煩惱,煩惱動靜無邪,故何必安養,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
性曰:八則簡事,不宜過求者也。金人曰:毋多事,多事多繁。故心物越少越好,身外越少越好,塵俗越少越好。
人食重珍饈,衣中綾羅,身重名位,財中金玉,此皆分外玩物,足亂心神,不宜重而遠避為妙,此簡事之旨如是也。
一寐一餐,損益寄之;一言一動,禍福隨之。先見者而生智慧,始克防微杜漸,消之無形。然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宜虛懷受之,該不該斟酌取捨,勿以妨心而放失,遂生煩躁,自病其心,即事繁矣!
祖曰:人生使命靜觀從容,無有造作,凡有造作簡事繁事,皆遠自然。若從簡事,未必是簡,雖簡是繁,是故簡繁從容,則不必從簡,故無繁。
智慧非生而有之,人之具有也,性之直行無有造作,是名智慧,萬民如是,無智無慧,無簡事亦無繁事也。
性曰:九則真觀,觀自性虛靈也。無邊無着,無形無象,則吾與道一體也;故觀自在,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者,本性露矣!
人最難去者莫過於色慾,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終無色事,故色即是空,想即是幻,眼一閉一切失,心一冰冷何事不除,有真修真見者及早看破,不受眼、想、行之害,須達入先覺常觀真耳。故詩曰:萬物靜觀皆自得。
祖曰:靜觀自得者靜動自如也。既自如而得,何必真觀,色既是空,空亦是色,非色非空仍是非色之色,非空之色,如是者安有真修真見否?
觀自在,靜自在,名自在無礙,既無礙安有觀真之名言乎!
五蘊雖空,大道自然恍惚隱現其中,一切色是假,假中真,真中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悟透自然是名超塵,超塵自得名言也。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塵可超,是名超塵。
性曰:十則泰定。出俗之極地,致道之基石,習靜之成功,持安之事畢矣!
形如枯木,心如死灰,無心於定,而心無不定,故曰泰定,又名心君泰然。
心載道之器也,靜極則道居而慧自在,慧生於本性之固有,非從今有,故曰天光;因心亂而昏,心靜則明。
慧既明矣,勿以多智而傷定,生慧非難,生慧而不用者難,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
莊子曰:以恬養智,智生而不用其智,謂之以智養恬。恬智雙養,和理自出其本性;恬智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智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備矣!
祖曰:莊子以恬養智者,其恬非靜如枯木,非若死灰,恬者動而不亂,靜而不寐。若靜如枯木死灰,父母生身枉然。
動靜不亂不寐則智自然,故名養智。智本自有惟恐不識,故曰生而不用其智,修子勿以為靜而所生耳!
所謂出俗極地,聖人無出俗,若有出俗則聖人不可為也。是故泰定者靜觀自然,勿以為靜若枯木死灰。
性曰:十一則自主,生死自主也。道成德備,大化在手,五行不能縛,陰陽不能束,可以奪天地造化,我性我命是我所有,神仙聖佛左右莫能,
閻君鬼王安奈我何?
人不能勘破生死而着生死,遂六道生死無休,修子更悲也。若能放乎生死,置生死於度外,為生民忘軀,為天道忘命,則身命自延,生死自主,天地壽元亦在我掌中矣!
祖曰:善哉!善哉!為道忘軀勇也。勇有智仁,智有仁勇,仁有智勇,三達德也。
生死雖自主,勿執自主。身命自延,勿為身命自延而有執,勿為天地壽元而執,能棄所執,方可自主耳!
性曰:十二則自如,來去自如也。性命既圓則天人合一,故能參贊天地位育也。
是性等虛空量,無在無不在,跨越空間,充塞宇宙,如如本體,來無踪,去無跡,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入火不焚,入水不溺,逍遙自在也。
至於十二條圓滿乃在世活神仙,人間真佛祖,而當應化娑婆,十方自如來,十方自如去,行如如十方事,以達三界十方,一體同春,一體同道,一體同性之宇宙觀也。
祖曰:善哉自如也,若有自如,安有活神仙真佛祖,既一體同性,宇宙同觀,不可道不可名。十二則所接上乘人,最上乘只在不言中,無有名相
文字,離諸法相,離離亦非,非非亦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