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釋密      經典寶藏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021-08-11 14:34:27

《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註釋:

在明明德:上之「明」字謂動詞,光明之義,明白之意也。下之「明」字為名詞,光明
之德性,就是人之本性也。
在親民:親讀做新,使百姓人人自新起來,改去舊習也。
在止於至善:至善乃是極好的地方,無極之聖地,發而純善之行為也。

講義:
要大學之道(學大人聖賢之這條正路),第一、要先明白吾人有一個純善之光明德性,
然後使自己的德性清淨光明,不要被私慾蒙蔽。第二、就得推我這光明的德性,使他人
都能改去舊習而自新起來。第三、使大家都站在這個最好的地方,達到至善無極之境界
也。

摘要:
1.「在明明德」在明明德有二義:
  一、先明其體。
  二、而後達用。
此同於佛教之化教與制教一樣。化教就是使人知道本體;制教就是知道之後實行。則同於儒
家之良知而後良能也。故必須知行合一方合大道之體用也。
德之體本明,故稱曰明德。吾人要大化神聖,必先明白其體,及明白吾人有一個純善之性,
此性所得乎天,故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此性圓明皎潔,神明玄通,純淨而無染,故六祖云
:何期自性本來清靜;故儒家謂「明德」,道家謂「谷神」,釋家曰「菩提」,此理明即猶
佛之如是我聞矣。由此看來,吾人之性既是純善之性,又何必將其光明呢?
所謂不到彼岸,不能無法也。只因人落後天,鼎爐顛倒,拘於氣稟,蔽於物慾,所行所作皆
離原來之純善體用,而貪戀凡情,徘徊塵寰,而受四生六道之轉變,故必須革去心中之私慾
,復回本來之德性也。故曰「在明明德」,則同於中庸之「率性之謂道」,亦
同於佛之制教一樣也。

2.「在親民」在新民有二義,內、外也。先新其內而後新其外也。新其內則己立;新其外則
   立人。則是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也。
   何謂新其內?天有一大天,人有一小天,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天
   下有國家,人身中有國家。國家有朝臣百姓,人身中有朝臣百姓。故新民必須先新身中
   之民,然後推己及人,達到人人之新也。
   何謂新身中之民?人之性,君也。心,大臣也,統攝全國之政,而主宰一身善惡行為
   民者,百姓也。身中之眼耳鼻舌身意手足也。故人學聖賢必須使身中之民新起來,則是

   眼新-非禮勿視也;耳新-非禮勿聽;口新-非禮勿言;身意手足新-非禮勿動也。
   因口有四惡:惡口、兩舌、妄言、綺語,故必新之。
       身有三惡:殺、盜、淫,故必新之。
       心有三惡:貪、嗔、癡,故必新之。
       身中有八邪,故必新之。
   此謂內之新民也。也是老子之為化眾生名為得道,也是指先化心中之眾生,然後化萬邦
   者也。
   何謂新身外之民?自身新而後新之於天下之民,也就是中庸之「修道之謂教」也。
   蓋有教無道,則天人路迷,而道難成。
   有道無教,則師生道絕,而道無繼也。
   新民者,乃道之達用也。故己新而天下之民也要同樣的新起來,才可謂之外之新也。
   親民讀為新民,何謂也?因要化天下同胞,非親則不能新,故以親用於新。試思吾人要
   度一個人,無親則不能度他也,則是此義,故曰在親民。
                                                      
3.「在止於至善」有二義,體、用也。至善則至理也,則不賭不聞之神。
   無極之真則至善之體;不賭不聞之神則至善之用。
   此至善在天謂天理,在地謂地理,在人謂性理,在物謂之物理也。
   道有至善之體故能造化;天有至善之理故能覆蓋萬物;地有至善之理故能載萬物;人有
   至善之性故能統體週身。此至善之理,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故天失至善則星斗亂度;地失至善則山崩地裂;人失至善死屍一具,此乃至善之體也。 
   至於至善之用者:天有至善故能運行日月、四時有序;地有至善故能長養萬物;人有至
   善則倫常不失,萬善俱備焉。
   故修道必須先明白至善之體,至善之處,然後達於至善之用,則天下皆歸,世界大同矣。
   此乃佛之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儒之孔門心法;道之道可道非常道也;訪明師可知也。
 
附說:
1.「在明明德」這四個字則同於金剛經第一分之「洗足已」是一樣的。在於金剛經之第一分
   看起來,佛並沒有說什麼話,其實佛已將大道之體用以不言之教,盡盡形容出來了。
   在洗足之時,給須菩提看出了洗足之意義,即是人欲學聖賢必須洗足不幹壞事,而恢復
   本來光明德性也,亦是沐坲之義也。

2.「在親民」這句則同於金剛經之「乞食」一樣。佛在食時,到舍衛城乞食,即是要使眾生
   有施捨之機會而自新起來,與佛結緣,種了善因也。
   佛要使其施捨,要度化他,也必須親近他,故曰在親民。
   試思不親近他,何能使其施捨,使其自新起來呢?故曰「乞食」也。

3.「在止於至善」即是金剛經之「敷座而坐」也。佛在乞食及洗足之後,在「敷座而坐」之
   間,已暗示般若之實相,為全經之定章處,明者無上法也。
   此在表面上看來,雖然只是舖上席坐下就完了,然佛之用意,並非如此簡單,故佛之「
   敷座而坐」之一剎那,便將般若實相之所在,儒曰至善之地,顯露出來了。如不是大根
   大智之人,當然不知是處了。
       大學{明明德-賢(阿羅漢)-自利自覺-小中乘
             親  民-哲(菩  薩)-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大乘
 
       止於至善即是覺行圓滿{ 在儒曰聖
                              在釋曰佛
 
          儒家大學     釋家金剛經
             ↓            ↓
         在明明德 --------洗足
          在親民 ---------乞食
        在止於至善 ----- 敷座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