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釋密      經典寶藏


經名

2021-08-13 08:44:19

《經名》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為容易說明,故可分作四段來說:
(一)金剛  (二)般若  (三)波羅密  (四)經

一、金剛

此二字在一般經書中,都解作金中之剛,利而能斷之意,實際就是以金剛石為物,來
形容人之真如性也,其要點有下列幾點:
    金而不變:喻性之不更不變,不死不滅。
    剛而堅利:喻性之至大至剛,充塞天地。
    光而透明:喻性之灑脫玲瓏,光明寂照。
    不沾塵垢:喻性之純白無染,照諸法界。
    珍貴希有:喻性之至尊至貴,無可比擬。
這裡以「金剛」來作為自性之形容,正同於顏淵之嘆性道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和孟子之『浩然正氣』一樣。
是以性本無形無相,離言語離形相之東西,佛為啟眾生,只好借物影射,故以「金剛」
二字來形容自
性,其實不至開悟,仍是不足以證也。


二、般若

此二字是梵語,譯為華語為「智慧」,為解脫之前鋒,破迷破惑之慧劍。
本經所言之般若,雖譯為智慧二字,其實此云並不同於平常所云之聰明。智慧與聰明之
不同,智慧由無形之性海而生,聰明即由有形之腦海而發;智慧之所生者,即同於儒之
良知良能,聰明之發者,即是機智巧計,故不同於智慧。 
為使學者容易分別了解之故,所以加一「妙」字,以妙智慧作解,尚較合於般若之智,
故自古譯音皆以妙智慧作解。
人不能明道者,皆因有知外之機智,而無知內之自明,故機智愈多,內明愈少,故修道
之人宜棄機智,即內明,自然抱樸,抱樸可以還淳,少思寡欲,心德自明,豈是自知,
即天地古今,上下四方,無有不知,妙哉!不見之中自能照見,不知之中自有妙知,人
不能聞我獨能聞,人不能知我獨能知,至於此者,可以同老子之「眾人昭昭我獨昏昏,
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至於「知」者,實有內外真假之分,知於內,智慧之知;知於外,即外識之知,乃為假
知、故知者,實有粗細微玄妙之分,如下:
    粗理—容易說—肉眼
    細理—要細說—天眼
    微理—已難說—慧眼
    玄理—還可說—法眼
    妙理—無可說—佛眼
故本經所講之如來心印大法,最上般若,是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自然不造作之妙智慧。
  1.文字般若:凡以名字、言語詮表一切意義者,凡事聽聞言教閱讀經典開悟,或得聖
    言之行而產生自律之效行,稱為文字般若,又曰「聞慧」。
  2.觀照般若:是學佛者修持觀察諸境,心地明澈,照了諸法,凡所有人法相,皆虛妄
    不實,由體空而悟澈諸相皆妄,無一切妄相,而即見實相,故無相實相,皆由於觀
    照而證得,此謂觀照般若。
  3.實相般若:不能只敘述與計度其德,非凡夫心理所能想像,亦非言論能指陳,動變
    不更其體,圓滿寂淨,定靜安慮,不待照明而自明,故謂實相般若。


三、波羅密

梵語,譯為華語為「到彼岸」。人生如能於煩惱苦海中解脫煩惱,即是彼岸。
六祖壇經云:『何名波羅密,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
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故號波羅密。』
  1.權波羅密:在世修心養性之彼岸。
  2.實波羅密:出世超生了死之究竟,涅槃之彼岸。


四、經

此乃佛陀與須菩提之問答集,乃是經過。
經乃是永遠不變,謂天地之真理永不變;經乃寫實天地之真理。
經者,路也,乃一切之經過、一切之經由,可作「徑」字解,喻修行之一條路徑。
此路徑是諸佛聖示世人脫苦海登彼岸之正途。眾生塵染根深,不識本來,佛憫眾生,指
示一條正路,導向正等正覺之境界,總而言之,謂從凡夫直至成佛之修行路徑。
至於經是徑之義,其實真經本不在紙字上。佛說法本無法,由此佛說謂經,豈非謗佛。
是謗佛,應知其真經與假經之有分別,故佛在一生之中所說法者,弟子聞法者,同為
佛口
所出,同為心聞所入,有悟者,有不悟者;有得者,有不得者;可知真經與假經即
有所
差別了,實得真經者可以聞道,孔子之「朝聞道,夕死可矣」,即是此義。


五、大義

用吾人之本性發出妙智慧,在苦海中達到彼岸的一條路徑謂—『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