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釋密      金剛經釋密


佛之行由探討

2021-08-13 08:36:45

《佛之行由探討》


釋迦為印度剎帝利種之一種族名,因在其族中出一無上聖者,後來提起釋迦二字,便無
形中代表釋尊之名字了。

『釋迦牟尼』四字是「能仁寂默」之義。

父淨飯王,母摩耶氏,在西曆紀元前五六五年四月八日(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之歲)
降生於蘭毘尼園無憂樹下,生下周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
獨尊』,後命名為希達多。阿斯多仙觀天,悉大聖人降世,入宮命相流淚,自悲不能多
活幾年聽佛說法而離去。

太子十九歲時,父王恐其出家,因此即促成與善覺王之女耶斯陀羅結婚,旋生子名羅睺
羅,後遊四城門,感到人生之生老病死輪迴之四苦,而遂生解脫念頭,並認為既生羅睺
羅,在人事上已無不足,故在七月一日之中夜,乘白馬離城向東方修行而去。初訪婆羅
門之苦行者跋伽婆仙人,學修苦行以求安樂,後覺樂乃苦之因,終不得解脫,故又離去
,並往訪數位,均不得解脫之道,後至菩提樹下自誓曰:『我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碎
此身,終不起坐』。在此靜坐冥思七日,關四諦十二因緣法,是時周穆王三年癸未歲二
月七日之多至八日,「明星出時,星光耀目,廊然大悟成正等正覺,乃嘆曰:奇哉!一
切眾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故得燃燈佛將他授記,是年三
十年矣。

爾後便張佈大法,說法四十九年,在婆羅雙林樹之間,對弟子做最後之教誡,後於西曆
紀元前四八五年二月十五日中夜圓寂而入涅槃,世壽八十歲,終成萬德圓滿之佛陀矣。

《探討》
一、沐佛之意義:
沐佛乃是洗著自性之佛也。佛本清淨,為何要洗?因為人落後天,自性之佛受氣秉物欲
之蔽,故要洗之,使其恢復本來面目也。就是洗淨身中之十惡八邪也,猶如儒家之在明
明德是一樣的。
  十惡:
    口有四惡:惡口、兩舌、綺語、妄言。
    心有三惡:貪、嗔、癡。
    身有三惡:殺、盜、淫。 
  八邪:
    眼:觀美色
    耳:聽惡聲
    鼻:聞味香
    口:貪生靈
    心:思邪念
    意:追邪情
    手:亂舉動
    足:行邪地
此亦是西方之十萬八千里也。

二、周行七步之意義:
此乃是修道之七層天梯也,亦是去三心除四相之義,亦是易經之七返也。
修道基本七層天梯(應無所住行於佈施也!)
  求道拜佛 
  學道修身
  佈施度眾
  清口宣道
  懺悔立願
  捨身辦道
  開荒設堂 
三心:
  過去心—不可恨
  現在心—不可迷
  未來心—不可妄
四相:
  我 相:執著自我之心
  人 相:分別人之心
  眾生相:妄相是非之心
  壽者相:執著利己之心(求永保安康)
易經七返: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
  九四或躍在淵无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无首吉
七返:
  1.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悶,
    不見世而无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2.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
    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3.九三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何謂也?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
    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
    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4.九四曰或躍在淵无咎。何謂也?子曰:上下无常,非為邪也;進退恆,非離群也;
    子
進德修業,欲為時也,故无咎。
  5.九五曰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
    ,
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

  6.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无位,高而无民,賢人在下位而輔,是以動
    有
悔也。
  7.用九見群龍无首吉(是佛的妙行無住,道的無為)。
  尚有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用六,此七之數,坤之元亨利牝馬之貞
  是七妙,變化無窮,乾之七,坤之七,造化者含有天地之總也。

三、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太子當時周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曰:『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右」就是正道,「左」就是邪地,此乃形容行正道之人可上天堂,行左道之人即入地
獄也。
又「天上天下惟我獨尊」者,就是人為「小天上天下」,我就是真我本性也,獨尊真我
之義也,此乃形容人之修身,必須尊重自性,勿使其入地獄也,即是此義。

四、遊四城門體會人生四苦
  生:遊東門體會人生之苦,又見鳥蟲強而欺弱,人生富貴貧賤之不平等。
  老:遊南門體會人生老之苦,事事不如意。
  病:遊西門體會人生病之苦,人之在世是無常的。
  死:遊北門見出葬,體會人生在世是不能永久的。
故太子成道後有偈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因此體會
人生之四苦,故決意要出家訪明師,脫離生死也。

五、觀星悟道
太子訪遍天竺,不得明師,坐於菩提樹下之石上,下大決心誓之曰:『我若不證無上大
菩提,寧碎此身,終不起坐。』在此靜座冥思七日,是日於子夜北極星出時,燃燈佛喚
太子曰:你若要證無上大菩提,你可抬頭觀星,太子在靜座中聞喚,抬頭觀北極星,星
光射眼,洞澈無上菩提,悉知原始之面目也。故燃燈佛將他授記,當得作佛,號釋迦牟
尼,後世尊依法付於大弟子摩訶迦葉之時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
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阿難附二。』

試思祖師之傳燈,十字架之真理,抬頭觀佛燈,其義更是微妙也。

以後如來在每次說法時,往往都以此玄關默契於弟子,在本經與須菩提之一問一答前,
以「祇樹給孤獨園至洗足敷座而坐」之一段過程中,仍然是啟示著其中之無窮妙旨,於
是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方能聆會此意,之外其餘即不得其門而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