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釋密      經典寶藏


幾點須知

2015-05-21 20:32:37

《幾點須知》
一、三教主體:

  儒:以四書為主體;以遵規守矩為入手;直指做人之正道,自然可以得大道之成

      就(實踐法)

  道:以道德經為主體;以虛無自然為妙道;以直言之方法將大道之體用和盤而出,

      以獨立不改之絕對論,高置於世人之面前(直言法)。

  釋:以金剛經圍主體;以無住離相為正宗;在開卷之初,使先明道體,然後隨言隨

      破,至最後乃作「如是觀」「如是行」時,才算正體(體空法)。

二、梵語

本經之原本為梵語,亦無節分,後經鳩摩羅什譯為漢語,其重要之處仍保留梵語之原

音,如「菩提」、「般若」等,乃恐其因文字上錯誤,致以訛傳,故在重要之處,只

有保留其梵語之原音,所謂「五不翻」:

    1.秘密故不翻:如「陀羅尼」(此咒語之類)。

    2.含多義故不翻:「薄伽梵」(此具六意,翻之恐失原意)。

      「六意」多譯曰:世尊、自在、熾盛、端嚴、吉祥、尊貴。

    3.此方無所無者故不翻:如「閻浮提」(四大部洲)。

    4.順於古例故不翻:如「阿耨」「菩提」。

    5.為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此二字聞之能生信心,如譯為智慧,聞之易生輕賤之感。

三、密言

經內多含密言,表面上平淡無奇,隱約中卻是滋味無窮,如經內之「希有世尊」「唯然」

等等。 

四、空理

空理最難解,全經以無住為體,離相為宗,是住而不住,不住而住之住也,而離相亦非全

離,只是離妄相而即實相,是個離而不離,不離而離之離也,這種空而不空之妙理,才是

三教共旨之道體也。

五、 平等法與無上法

平等法:是普通之教法,是四因不成熟時,只俱二因。

無上法:是四因成熟之時,能引人入悟時所說之一言或所作之一動,都能啟悟於人時。

六、頓法與漸法

頓法:一步直超,由內而外,不講大小乘,見性成佛,如儒之物格而後知至。

漸法:是漸次證果之教法,由小乘至大乘,如儒之格物致知。

七、正法與末法

在事的過程中,一向就是有始便有終,猶如大學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樣,故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故佛的傳道過程中,即有正法、相法、末法之分了。

    正法:佛應身傳道。此正法時期,得者一步超生,明心見性,如:本經之佛與須

          菩提之間的一問一答,猶是一段傳記,猶是一般的問答集而已,但是在隱

          約之中,卻隱藏著無盡的妙旨。誰知是須菩提的求道與得道的一段過程。 

    相法:佛滅度後。留其佛的經典,踐跡佛行,悟其佛理,吻合佛績,由相而悟理

          之時期,合者,亦能入道。

    末法:正法過了,相法也過了,無佛之親指點,真正佛經的真意也失傳了,只是

          拜佛謂修身,念經謂修行,此是末法時期,成果者更是微之又微了。

    流轉:世上每一事,每一物,都在流轉不停,猶如農夫之播種、成長、收成,春

          去夏來,夏去秋來,秋去冬來,冬去復春一樣,佛道亦然。正法失了相法

          至,相法失了末法至,至末法便是正法開始的時期了。

                         正法
                        ↗  ↘
                      末法 ← 相法 
八、顯教與密教

佛教在總體上,有「顯教」與「密教」之分,「顯教」宗釋迦,「密教」宗大日,此

二者分別如下:

  顯教:以濟度眾生之應身佛為教主,以行善濟世,歸依應身佛、念經講經為法,孝

        僧為師(歸依三寶)。

  密教:則是諸佛內證之秘奧教法,以絕對不變之固有教旨立言,並不適應眾生之機

        緣,這是比顯教深秘又不同之處了,是以宇宙本體之法、身佛為教主。故顯

        教尊如來,密教宗大日。

  佛儒之比較:
       自誠明 — 取自內證之誠 — 密教

       自明誠 — 取自外證之明 — 顯教

九、 講經的地方及時期

當時佛是在中印度舍衛國的南邊,舍衛城之給孤獨園;說法之次日,是在佛說『大

般若經』十六會中的第九會的時候所說;時期在於周穆王九年的時候。因為『大般

若經』有六百卷之多,前後經二十二年,四處十六會才說完此經。

四處十六會:
  王舍城之靈鷲山……………………六會
  保羅筏城之逝多林給孤獨園………三會
  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
  又保羅筏城的逝多林給孤獨園……四會
  又他化自在天宮摩尼寶藏殿………一會
  王舍城的竹林園中白鷺池邊………一會